概况
高明区地处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北部,紧靠西江,东与南海、三水隔江相望,南临鹤山,西接新兴,北与高要接壤。全区面积960平方公里,下辖荷城街道、杨和镇、明城镇和更合镇,户籍人口30万人,外来人口9万多人,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10万人。
高明于明成化11年(公元1475年)设县,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高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农林牧副渔皆宜,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高明境内水资源充足,矿产资源丰富,是珠三角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49.6%,曾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称号。
2006年,高明区委、区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各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协调发展、强镇稳村、提升能力、高效为民”的要求,大力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三个文明建设与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十一五”规划实现良好开局。连续六年进入中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百强县(市)行列,综合排名由2002年度的50位上升到2005年度的36位。2006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208.56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5亿元,同比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149.54亿元,同比增长39.3%;第三产业增加值46.47亿元,同比增长13.6%。三大产业比重从2005年的7.7 ∶ 66.9 ∶ 25.4调整为6 ∶ 71.7 ∶ 22.3。
经济建设
【工业】 以做大做强镇域经济为主线,高明加快走以园区为载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想方设法推进项目建设,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形成,工业发展档次和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已形成多元化的工业发展格局。工业生产保持高速增长,2006年,高明完成工业总产值577.49亿元,增长幅度达到4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56.25亿元,同比增长40.6%。确立“强区先强镇,富区先富镇”的发展理念,镇域经济同步协调快速推进,各镇街工业总产值均同比增长超过31%。产业集聚水平得到新提升,初步形成以纺织、建材、化工、金属材料加工、光电源、食品、不锈钢等行业为主的产业布局。2006年,高明被正式授予“中国合成革产业基地”称号。专业镇建设取得新成效,荷城街道、更合镇分别经省科技厅认定为“广东省塑胶材料技术创新专业镇”和“广东省不锈钢产品制造技术创新专业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全年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141亿元,增长80%,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25.7%。
【农业】 以建设现代化农业生态园为抓手,不断加大投入,努力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步伐加快。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1.44亿元,同比增长3%。其中,种植业产值5.11亿元,增长3.99%;畜牧业产值10.22亿元,增长5%;渔业产值5.72亿元,增长3%;林业产值2422万元,增长3%;农业服务业产值1494万元,增长2%。海峡两岸合作试验区建设取得新成效,成功引进3个较大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协会,新成立蔬菜协会和农机协会。累计全年投入农业开发资金2300万元,基本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各项任务。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全区共有6个系列的10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农产品34个,获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农产品39个。农村收入稳步提高,2006年,农村人均纯收入5591元,增长6.3%。
【招商引资】 依托沧江工业园发展平台,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共引入项目119个,其中投资总额超亿元项目16个。合同引资总额102.52亿元,连续四年实现合同引资额突破100亿元。实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零的突破,日本本田金属技术(佛山)有限公司正式落户高明。
【商品流通】 荷城商圈建设加快推进,汽车、教育、信息服务、旅游等消费热点快速形成。200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99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2.71亿元,同比增长14.2%;餐饮业零售额8.27亿元,同比增长39.3%。农村和城市消费市场同步发展,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2.57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8.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9%和20.1%。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9.41亿元,同比增长7%。
【财政金融】 认真落实财税联席会议精神,加强与税务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建立协税护税网络和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大收入征管力度,财税运行情况良好。全年全区三级库财政收入(含海关代征增值税)16.21亿元,同比增长25.4%。其中,中央库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21.2%;省级库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35.1%;区本级财政收入6.67亿元,同比增长28.5%。全区本级财政支出7.54亿元(未含年终结余),同比增长36.5%。
【旅游业】 切实加强旅游宣传推介,不断优化旅游服务环境,进一步提升旅游硬件水平,推动旅游业实现较快健康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0.9万人次,同比增长11%;旅游业总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12.8%。
基础设施建设
【园区建设】 切实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园区投资硬环境,和风路、和意路、兴民路、海天路、三和路三洲段、三和路人和段、工业园三洲段市政排水工程、沧江工业园人和段市政排水工程等8个项目相继顺利竣工,有效完善了园区市政配套设施。杨西大道杨和段工程、沧江桥、三洲污水提升泵站、三洲大涌方涵以及杨西大道杨和段等一批新项目也进入紧张的施工阶段。不断提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继中心城区第一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后,高明区第二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已进入竣工验收和试水运行阶段,第三污水处理厂完成了前期各项筹备工作。
【交通建设】 坚持“建设大交通、促进大发展”思路,交通基础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至年底,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47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78.11公里,逐步形成一个以“四纵四横”的干线公路网为主体,“两区一港”的水运港口和“1+4”的客、货运物流为中心的交通规划与布局。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广明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富湾大桥建设进展顺利;江肇高速公路完成初步设计的初测评审,已报经国家交通部批准。荷更大道荷杨段、杨西大道、高明大道西等一批区内各主要交通干道也加快推进。新客运站建设工程也已完成整体工程量的80%,进入了全面装修阶段。
【市政建设】 大力推进荷城商圈建设,实施对文昌路、东华路、文明路的市政配套改造。完成沿江路等一批城市主干道路的扩建和景观改造工程。加快管道天然气建设步伐,不断提升管道燃气的覆盖面,全年新增新报装用户1259户,新开通气用户608户,新建管线5787米。抓紧中心城区水系统规划启动建设,完成荷富大道中央分隔带荷富水廊试验段的建设。加强园林绿化管理,大力美化绿化城市环境,城镇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均居佛山五区前列。
【水利】 以抓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项目为重点,全面推动水利各项工程建设,全年全区共完成水利投资1768万元。抓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顺利完成了3宗小型水库加固建设,使列入第二批省人大议案的18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部顺利完成,有效消除高明区水库的安全隐患。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大减轻了“碧利斯”、“派比安”等台风对高明区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损失。
【供水】 以“优质供水,诚信服务,稳定推进”为目标,不断提升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确保了全区优质、安全供水,供用水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年全区供水量4694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5.3%;售水总量4127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5.6%。实现工业总产值5325万元,销售收入5325万元,水损控制在11.8%,比上年提前3个月实现盈利。
【供电】 供电总量稳定增长,全年实现供电量18.9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03%;售电量18.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96%;安全生产保持稳定,电网连续安全运行3321天,实现了3个百日安全周期。电网规划建设进一步加快,重点完成了110千伏禄堂输变电工程、110千伏合水站#2主变扩建工程以及一系列电网大修技改项目和配电网建设项目;顺利完成500千伏高明站、110千伏罗俊、石塘、小洞4项输变电工程的可研;开展220千伏新圩输变电工程站址选址前期工作;加快做好电网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工作;完成高明区“十一五”中低压配电网规划编制工作。
【邮电通信】 邮电通信业务快速发展。年末电话用户数12.94万户,同比增长11%,其中:小灵通用户3.28万户,同比增长15.1%。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35.31万户(含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同比增长9%。
社会各项事业
【人口与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工作取得重要突破,成功创建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并获“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试点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各项计划生育任务顺利完成,连续四年被省、市授予“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全区人口出生率10.85‰,人口自然增长率5.75‰,人口计划生育率93%,三项指标均控制在上级下达的年度任务内。
【科教与人才】 全年全区共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佛山市科技进步奖5项。至年底,全区共申请专利129件,其中102件专利获得授权。已建立起以企业为依托的省级工程中心3家,市级工程中心4家,区级工程中心10家。加快学校布局调整,进一步巩固教育强区成果,全区一街三镇均建成教育强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全区参加普通高考上线人数(第三批B线以上)达2212人,上线率为68.3%。其中,第一批重点本科196人,第二批普通本科630人,本科以上上线826人,同比增长5.09%。
【就业与社会保障】 切实采取各种措施,努力解决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全年全区通过各种途径共解决1.29万人就业,其中,农民工6515人,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3126人,下岗失业人员221人,其他社会人员3039人;举办各类培训班160期,共培训6780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5108人,下岗失业人员358人。着力抓好社保扩面征收,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全年全区参加养老保险在职人数为6.79万人,同比增长15%;参加失业保险6.36万人,同比增长13.4%;参加工伤保险5.46万人,同比增长16.2%;参加医疗保险7.45万人,同比增长14.5%。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全区635个自然村全部开展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参保15.73万人,占全区农村总人口的99.4%,共收缴保险费1078.46万元。
【环境保护】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白石坳垃圾场建成并投入使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大提高;森林公园建设与管理不断规范;二氧化硫治理工作顺利完成,全区纳入限期治理的123家企业全部完成治理任务。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全年共检查企业1521间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7宗,对违法企业处以罚款共26万元。切实办理好群众的环境污染投诉,全年共受理环境信访案件115宗,已办结114宗,结案率为99.1%。环境质量持续保持良好,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城区降尘达标率100%,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
【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呈现新气象。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文明镇村和文明单位等创建工作,实现创建省文明城市目标。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和新闻事业,文化事业和文化市场有序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活动广泛开展,高质量承办广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击剑、艺术体操、羽毛球三个比赛项目。卫生事业发展加快,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的验收,建立完善医疗救护、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三大体系建设,省卫生村创建工作加快推进。兵役征集、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拥军优属工作进一步加强,连续两次荣获“广东省双拥模范区”称号。
【社会治安】 坚持不懈深入开展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组织开展“粤鹰2”严打整治行动和“围剿街面犯罪大会战”等一系列专项斗争,侦破了一批重特大案件。全年全区共立刑事案件4509宗,同比上升6.9%;侦破1660宗,破案率达36.8%,同比上升11.3%;检察机关受理提请审查各类案件415件逮捕677人,同比分别上升4%和10.8%,批准、决定逮捕394件624人,同比分别上升4.7%和10.6%;审判机关依法审结各类刑事案件330件,惩治犯罪分子529人,组织公开宣判大会3次。
【民主法制建设】 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和完善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通报情况制度。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工商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认真贯彻《全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行政执法体系逐步健全。普法工作深入开展,顺利通过“四五”普法验收。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村(居)民自治和村务公开机制不断完善。政务公开水平和成效进一步提高。
各镇(街道)介绍
【荷城街道】 荷城街道位于高明的东部,西江之滨,被西江、沧江二水环抱,素有“西江明珠”之称,是佛山市西江组团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明区委、区政府驻地,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信息和科技中心。面积为178.5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5万人,下辖14个社区居委会、14个村委会,160个自然村。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快速增强。2006年,荷城街道以建设经济强镇为目标,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亿元,同比增长28.7%。工农业总产值337.65亿元,同比增长38.5%。固定资产投资25.3亿元,同比增长21.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1.68亿元,比年初增长13%。农村人均纯收入5808元,同比增长6.2%;工商税收总收入8.39亿元,同比增长27.69%;年度纳税超100万元的企业有59家。
工业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32.02亿元,同比增长39.3%;工业销售产值325.38亿元,同比增长38.59%。以中油高富、广东溢达、佛山照明、佛山海天为代表的一批优质企业的加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纺织、石化为支柱的产业结构。
农业农村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对富湾农业园区无公害水产基地的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底化建设,并对松柏农田以及塘肚的鱼塘、渠道、道路进行了标准化整治。农村体制改革加快推进,7月,全面推行农村财务引入第三方中介公司管理工作,并在短期内实现了财务的移交。农村医疗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年已参加社保农村71条,参加社保农民4985人;参加医疗保险的村(居)民共有4.52万人,参保率达98.88%。以石洲村委会为示范点,以点带面稳步铺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产业迅猛发展。随着文昌路、东华路和文明路等主要道路改造的顺利完成,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荷城商圈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以碧桂园为龙头的房地产企业实现了较快发展,带动了房地产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世纪星酒店和富湾湖酒店相继建成开业,带动了餐饮业发展档次的不断提高。2006年,荷城街道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8.28亿元,同比增长18.5%。
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全年共引进项目56个,合同投资总额为55.4亿元,其中合同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项目37个,并成功引进本田金属技术(佛山)有限公司,使高明区在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方面实现零的突破。
自主创新工作加快推进。恒威汽车动力转向器有限公司开发的“液压动力转向器总成技术”项目顺利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专业镇建设取得新进展,街道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广东省塑胶材料技术创新专业镇”。
投资环境进一步完善。坚持“保重点工程、保民生工程”的原则,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加快推进市政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对荷城商圈文明路和东华路西段的道路、排水及路灯改造工程,以及兴民路、沧江路等一批道路的维修改造;同时,加快推进了园区内重点企业的用地填土工程,确保了重点企业的用地需求。
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和谐社区建设深入推进。6月,街道对辖区内2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整合调整为14个,优化配置了社区资源,进一步完善社区功能;以创建“国优”和“两无”工作为中心,坚持经常性工作和专项行动相结合的办法,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街道全年人口出生率为9.8‰,计划生育率为93.29%,全面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任务指标,被佛山市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对泰和中学、罗东小学进行撤并;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快打造“文化荷城”;进一步加强环境卫生工作,为佛山市通过国家卫生城市考核验收以及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技术评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2006年度,荷城街道被区评为“维稳综治先进单位”;武装工作再创新绩,街道被评为征兵工作全优单位;信访、安全生产、民政、统计、审计、工会、共青团、妇联、国防教育等工作也取得新的成绩。
【杨和镇】 杨和镇位于高明区中部,地处广(州)海(安)中线(高明大道)与江(门)肇(庆)线交汇处,东、北与区政府所在地荷城街道相连,镇政府与区政府距离8公里,南与鹤山市龙口镇相邻,西与明城镇接壤。全镇面积242.5平方公里,下辖3个居委会,7个村委会,104条自然村,户籍人口3.67万人,外来人口2.75万人。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2亿元,同比增长38.7%;人均生产总值90748元,同比增长37.4%;工农业总产值104.43亿元,同比增长40.33%;其中,工业总产值100.06亿元,同比增长42.33%;农业总产值4.37亿元,同比增长6.07%;农村人均纯收入5432元,同比增长6.21%;税收收入1.32亿元,同比增长28.13%;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亿元,比年初增长28.9 %。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更加注重引入项目的质量,从投资密度、环境影响等方面对项目准入进行把关;创新招商理念,确立“增资扩产也是招商”的理念,鼓励支持企业增资扩产。全年共引进项目25个,合同投资总额23.9亿元。其中,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19个,超亿元的项目有6个;相关金属材料及其上下游产业项目14个;有8家企业进行增资扩产,累计增资额6.9亿元,厂房扩建面积近6万平方米。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力促企业动工投产,全年共有新宝电子电器有限公司、永川机车零件配件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新建成投产。
支柱产业增长势头强劲。以金属材料为支柱的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基业冷轧钢板实业有限公司、津西金兰冷轧钢板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金属材料企业,实现了产销两旺。全年全镇金属材料产值达67.11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67.07%。12月28日,杨和镇正式成立金属材料行业协会,为加快促进金属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平台。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杨和镇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取得了新的成绩。2006年,杨和镇有2家企业被评为第二批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个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其中,川东热敏磁电有限公司的“温敏铁氧体”项目更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杨西大道的建设取得新进展,杨西大道杨和段12公里的征地工作基本完成,北段1.2公里可施工操作面的砼路面施工已基本完成,南段的路基扩阔工程正如期推进;高明大道商业区段、三和路、和风路、和意路等道路的路灯、绿化、人行道等配套设施基本完善;投入2000多万元,对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优化完善,其中,工业区新铺硬底化道路7条共2400多米,新修道路路基3条共1100多米。
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在聘请佛山市城协设计院对镇域进行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原杨梅、人和两镇总体规划,将广海中线以北规划成工业用地,并结合杨和镇圩镇规模较小的实际,将人和圩镇以北的1600亩用地调整为商住用地,进一步拓展了城镇发展的空间。同时,还聘请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珠海分院对杨和镇多个市政项目进行专项规划,为推动城镇有序、健康、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规划基础。
社会各项事业获得新发展。牢固树立“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教育强镇的成果,全年全镇15人次获全国学科竞赛奖,24人次获省级学科竞赛奖。高质量完成计划生育工作任务,2006年,全镇出生率9.58‰,自然增长率3.42‰,计划生育率93.33%,均控制在上级下达的任务计划内。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全镇农村人口共有3.08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占全镇农业人口的99%;共有949人次报销医疗费用,报销金额170多万元。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切实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全镇签订劳动合同用工单位196家,人数共1.99万人,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武装、信访、安全生产、民政、统计、审计、工会、共青团、妇联、国防教育等工作也健康、协调发展。
【明城镇】 明城镇位于珠江三角洲西部,高明区中心腹地,始建于公元1475年,具有500多年历史,曾涌现出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三谭”(谭平山、谭植棠、谭天度)等杰出人物。全镇面积186平方公里,下辖1个居委会和11个村委会,共150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5.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2万人,旅外华侨与港澳台同胞共1.5万人。2003年,明城镇被国家计委批准为“国家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
镇域经济实现新跨越。2006年,明城镇完成生产总值20.19亿元,同比增长37.3%;累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1.24亿元,同比增长47.9%。其中,工业总产值56.65亿元,同比增长53.9%;农业总产值4.59亿元,同比增长3%;财税总收入9351.56万元,同比增长40.87%;农村人均纯收入5537元,同比增长6.22%。
主导产业的规模效益日益凸显。切实加大对主导产业的培育力度,重点引进化工、建材等企业项目,其中,引进化工企业4家,建材企业11家,进一步提升了建材、化工两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明城镇70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建材企业占30家,化工企业占21家,共占全镇规模以上企业的72.9%。
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坚持“规划先行,集约开发,逐步配套,稳步推进”的策略,紧紧围绕“抓项目引进、促项目动工、促项目投产”的工作重心,全年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顺利完成了工业园区的填土和场地平整及道路、排水、供水、供电等各项市政设施的配套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园区的吸引力。
招商引资工作扎实推进。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的有效开展。全镇共引入项目18个,合同投资11.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94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1692万美元,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114.32%。优质项目引进取得了新突破,两大知名品牌企业佛山华兴玻璃生产基地和浙江欧波朗洁具有限公司先后落户园区。
城镇品牌得到新提升。为不断擦亮国家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的品牌,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积极参与中部组团的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修编,加快农村与城镇的住房建设规划。在镇区范围内设立免费停车位,实行定点停放车辆,严肃查处违规停放。加大对中心城区、商贸城、高明大道以及合和大道沿线的整治力度,有效处理了一批违章建筑、乱摆乱卖等违规现象,进一步改善了城镇的整体面貌。加大资金投入与管理力度,开创卫生工作新局面,年底,明城镇崇北、东门、团结等9个自然村顺利通过了省卫生村考核验收,樟村、碧玉、罗塘等10个自然村被评为市卫生村。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引入社会中介组织,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工作。3月份起,明城镇成立了村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及镇、村两级财务管理监督协调小组,顺利引入社会中介对农村财务进行规范管理,全镇辖下25个经联社、150个村(居)民小组共194盘账(含小队)全部纳入了管理范畴。按照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战略,采取土地租赁的方式,逐步推进农业园区的招商引资及整体建设工作,农业园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加强环境资源保护工作。投入15万元对沧江河沿岸食肆排放的垃圾、污水进行整治,沧江河水以及沿岸环境明显改善。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对新办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确保“三废”达标排放。2006年,明城镇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100%,医源性废弃物焚烧率100%。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教育质量实现新跨越。6月,明城镇顺利通过广东省基础教育专家组的检验,正式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积极实施品牌、专利战略,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全镇企业申请专利产品2项,申报2006年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3个,申报2006年区科技计划项目6个。基层计生管理水平得到新提高,积极实施“广东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办法”、“佛山市高明区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工作方案”等方针政策,连续三年被评选为“佛山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此外,武装、统计、广播宣传、妇女儿童、社会事务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发展。
【更合镇】 更合镇位于高明区西部,北接高要,南邻鹤山,西连新兴。全镇面积348.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96万人,外来人口8000多人,下辖19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184个村民小组。
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升。2006年,更合镇实现生产总值29亿元,同比增长26.2%;工业总产值78.02亿元,同比增长35.61%;农业总产值6.69亿元,同比增长3.87%;固定资产投资10.52亿元,同比增长34.66%;税收总收入8691.74万元,同比增长21.66%,其中,地方本级财政收入2719.51万元,同比增长28.67%;农村人均纯收入5520元,同比增长6.22%。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专业镇建设取得新进展,11月,更合镇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广东省不锈钢产品制造技术创新专业镇”,为促进不锈钢产业的聚集发展搭建平台,有效促进了相关工业项目的加快引进。全年全镇共引入工业项目18个,合同投资金额12.04亿元,其中投资额超3000万元的规模企业项目16个。全镇不锈钢及其相关企业26家,产值达到25.3亿元。自主创新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炜林纳功能材料有限公司成功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继高明区溢达纺织、正野公司之后的第三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公司于12月和河北工业大学正式签约,创建博士后工作站,成为高明区第一家博士后工作站。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交通网络得到改善,全年全镇共投入417万元建设村道硬底化工程,完成吉受等19个自然村20公里村道硬底化建设。广明高速公路建设更合段、更合大道等重点路段快速推进;市政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小洞工业区完成自来水工程和临时电力设施铺设;新行政中心大楼已进入装修阶段。同时,共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完成新建高坑陂工程,维修香山陂、狗头陂及清理排灌渠等一批水利工程,有效改善灌溉面积达1.3万亩,大大提高镇防洪、抗灾、抗旱能力。完成更合镇(西部组团)总体规划、中心城镇10平方公里控规和5平方公里详规工作。
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成效。以扶持畜牧业为龙头,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取得较好成效。畜牧业总产值创历史新高,达3.3亿元,同比增长3.7%,占农业总产值60%;种植拳头产品合水粉葛,顺利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会,成为受法律保护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他水果种植、蔬菜、花卉等高效农业产业不断发展,经济效益不断上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完善,全年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88%,有298人落实了养老保险。完成危房改造64户,改造面积2324.6平方米。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技术培训,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年共举行5期培训班,1114人次接受劳动力培训,成功推荐326人就业。
文、教、卫等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巩固教育强镇成果,促进教育全面、均衡、协调发展。在年内各项学科竞赛中,有67人次获国家级奖励,18人次获佛山市级奖励,108人次获区级奖励。顺利通过佛山市农村卫生初级保健中期评估,完成平塘卫生站建设,逐步实行镇村卫生一体化。“四苗”预防接种达99%以上,更楼卫生院成为佛山市首批三星预防接种规范门诊。以创建文化标兵镇为目标,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文艺演出和粤曲巡演。全年累计组织大型文艺演出8场,送电影下乡33场,送图书下乡2.5万册,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计生工作管理机制不断完善,镇、村、干部层级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全年人口出生率10.09‰,计划生育率92.91%,人口自然增长率3.96‰,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人口计划任务。成立安全生产执法监察中队,强化队伍建设,设立专项运作资金,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行动。此外,武装、妇女、双拥、社会事务等其他各项工作都取得显著成绩。(管 雪 陈志芬)
附录:2006年高明区党政主要领导人名单
书 记:邓伟根
副书记:马亮照 谭定生 黄 坚 周建华
常 委:吴耀棠 严 冰 张明生 黄小毅 吴金宁 潘东生 罗 雄 区惠娘 陈仕兴 余明开
区 长:马亮照
副区长:潘东生 区锦勤 黄棋泰 俞宙虹 林 征 余中伟
现任高明区党政主要领导人名单
书 记:马亮照
副书记:潘志文 黄 坚
常 委:梁瑞强 严 冰 张明生 吴金宁 区惠娘 罗 雄 陈仕兴 黄棋泰
区 长:潘志文
副区长:梁瑞强 吴耀棠 黄小毅 俞宙虹 余中伟 余明开
(2007年8月高明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