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技术监督


审计
【综述】 2006年,佛山市审计局人员行政编制45人,在编46人,领导职数23名。设有8个职能科(室):办公室、政策法规科、财税审计科、行政事业审计科、金融审计科、经贸审计科、经济责任审计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科。

【审计成果】 佛山市审计机关完成审计(调查)项目132个,查出违规金额9804万元,损失浪费400万元,管理不规范31.98亿元。应上缴财政2011万元,应归还原渠道资金1789万元,应调账处理金额8095万元;已上缴财政2643万元(含上年度应缴),已归还原渠道资金2917万元(含上年度应归还),已调账处理金额885万元。移送司法机关、纪检监察部门处理事项3件,建议有关部门处理事项1件。提交审计工作报告、信息29篇,被采用14篇。

【财政审计】 佛山市审计局完成了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辖下五区的财政决算审计,各区局完成了区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辖下大部分镇(街道)的财政决算审计,把财政资金全面纳入了审计监督视野。财政审计观念深化,把财政审计看作是长远、连续的动态审计项目。工作方法、手段创新,推行了市、区两级审计机关联合审计,同步开展对预算执行情况和区级财政决算审计的工作新模式;全面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提高工作效率;由传统的真实、合法性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延伸。财政审计内容进一步深化,深入检查了各项财政资金管理和审批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突出财政支出审计,把好财政资金出口关,促进地方各级政府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紧密围绕财政资金的来源、投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特别重视加强了对国土资金、国有资产收益、政府举债项目等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共审计单位45个,查出违规资金1769万元,提出财政审计意见162条,采纳140条。其中向市政府提交了9份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工作专题汇报,市领导高度重视和肯定。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2006年是佛山市继续推进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年。佛山市各级审计机关树立监督就是服务的观念,借助社会中介力量,扩大了审计监督面,积极推进对重点工程项目的事中审计监督工作,重点围绕工程造价、投资规模变更和工程招、投标等方面开展审计监督。根据重点工程项目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佛山市审计机关向政府提交了5份专题检查报告,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促进了相关部门单位及时完善了工程规模投资控制、建设资金管理、招投标管理、工程项目立项审批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从制度源头上强化了对重点工程项目的资金监管,为促进佛山市现代化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经济责任审计】 佛山市审计机关共安排开展了36个部门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查出违规金额2813万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加强管理、完善制度、转变执政理念、提高执政能力、促进廉洁自律为目标,在观念和做法上坚持以正确政绩观考核、评价各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坚持领导干部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工作有效结合,推动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坚持经济责任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有效结合;坚持监督和服务功能相统一的原则,有效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审、帮、促”功能。

【专项资金审计与审计调查】 佛山市审计机关围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突出维护群众切身利益,重点对2006年免费义务教育经费、住房公积金、社保基金、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等专项资金的筹集、拨付、管理情况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从规范专项资金运作和完善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审计建议,促进了佛山市各项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 (王柏添)返回

质量技术监督
【综述】 2006年,佛山市质监系统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围绕“一建三争”的奋斗目标,认真落实“三服务”工作方针,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重点推进以质取胜战略取得显著成绩】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再上新台阶。新增中国名牌产品13个、国家免检产品65个和广东省名牌产品27个。到2006年底,全市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53个、国家免检产品179个、广东省名牌产品150个,佛山市中国名牌俱乐部成员企业41家,连续6年在全国地级市中保持排头兵地位。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取得新进展。起草《佛山市技术标准战略规划》,推动32家企业申报TC/SC,以国家燃气具检验中心为代表的23家单位申报了53 项国家标准制定和科研项目。推动企业建立《冷凝式燃气热水器》和《空气源热泵热水器》联盟标准。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全市123个(累计829个)产品获得了采标证书,在全市6家大型企业实施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

【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取得新成效】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扎实到位。2006年,建档且证照齐全的食品及其相关生产企业1190家,巡查食品企业5542 家次。现场核查141家企业,注销或吊销了18家企业的25个食品生产许可证。抽检食品3349批次,合格率为81%,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160批次和4个百分点。对红心鸭蛋、月饼等14种产品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对274家食用油小作坊和小油厂开展专项检查。2006年,全市未发生任何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稳步推进。到2006年底,全市登记在用的特种设备总数为9.5万台(套)。全年累计出动安全监察人员5263人次,发出安全监察指令书3000多份,确保了重点监控设备现场监察率、人员持证上岗率、应急预案制定率和定期演练率均达到100%。聘请了523名兼职安全监察员,开展了对“土锅炉”、在册停用设备、港口码头起重机械、造纸烘缸等安全专项监察行动,取缔“土锅炉”56台。成功组织了2006年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会议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现场大型观摩演练。扎实开展世界青年花样游泳锦标赛、省运会、残运会比赛设施场馆以及人员密集场所特种设备安全检查工作,确保了各项赛事顺利进行。

【质量监管工作实现新跨越】 工作模式不断创新。一是监管模式创新。大力实施质量监督、稽查执法和监督检验联动机制,对吸油烟机、人造板、电风扇等11类产品列入联动工作实施范围,对270家企业的不合格产品进行了依法查处,全局工作合力和效率进一步提高。二是服务模式创新。抽调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和行政管理人员组建企业质量技术服务队,共为58家企业现场提供了免费技术服务和支持。加强对名牌和免检企业的服务,实施《名牌、免检产品生产企业服务巡察制度》,指导和监督名牌、免检企业自觉遵守有关制度规定。
   工作难点不断攻破。一是按照国家总局和省局部署,实施《佛山市企业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推广工作实施方案》,强势推进企业入网工作。到2006年底,全市签约入网企业已达610家。二是针对医疗计量器具监管问题,积极与市卫生部门进行多次对话和协商,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解决了计量工作长期难以介入医疗行业的历史难题。
   质量基础管理工作不断完善。一是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方面,对1424批次不合格产品实施了后处理,2006年,佛山市产品在国家、省、市级监督抽查中,抽查合格率均在80%至85%之间,比往年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二是在标准化方面,对3538个产品标识和1709个企业产品标准进行了备案,办理企业代码业务13万家(次),国家级《南海区万顷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多项标准的制定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果。三是在计量方面,重点开展了强检计量器具的普查登记工作,共登记1.26万台(件);与节能降耗试点企业签订《共同推进节能降耗工作责任书》,组织技术专家帮助企业开展能源平衡测试,对578家高能耗企业开展用能情况调查登记,对38家机动车安检机构在用计量器具开展登记建档和计量资格确认工作,推动204家(累计568家)企业取得二、三级计量保证体系证书。
   打假治劣工作不断强化。一是查处假冒伪劣案件2685宗(移送公安机关案件7宗),同比增长23%。二是积极拓展联动执法工作,计量和特种设备联合执法行动效果显著,立案查处529家企业。三是集中力量开展了花生油等13类产品专项整治,对162家有严重质量问题的企业依法实施处罚。四是发挥市打假办组织协调作用,配合市政府实施《打假责任制考核办法》,组织肉类、烟酒、药品和保健品等专项打假行动,销毁假冒伪劣产品货值180万元。五是“12365”举报投诉热线及时处理产品质量申诉和举报工作,共受理举报投诉案件491宗,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12万元。

【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取得喜人成果】排头兵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在全市质监系统开展以“争当全省质监系统排头兵、争当全国地级市质监部门排头兵,为全省质监系统实现‘一建三争'目标作贡献”为主题的专题调研活动,查找和分析了工作中深层次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对策,促进了全市质监事业科学发展。 (杨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