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为建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大城市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佛山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6年12月17日)
林元和
同志们:
我受中共佛山市第九届委员会委托,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佛山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部署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动员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加快推进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建设,开创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省委一系列重大决策与工作部署,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围绕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的战略目标,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顺利推进了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产业强市建设跃上新台阶。围绕建设产业强市的目标,在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抓住机遇,全力推动经济加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300多亿元跃升到2006年的2900多亿元,年均增长18.6%。工业园区、专业镇和产业集群建设快速推进。招商引资成效突出,引进世界500强项目超过以往历年总和,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汽配、电子、机械装备、物流、会展、旅游、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优势企业引进和品牌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全市综合实力在全国城市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成效初现。编制和实施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各项规划,十大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一环快速干线、省运会场馆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以及一批骨干道路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城市框架初步形成,城市集聚和增值财富的能力大大增强。资源整合、简政放权、城市管理、城市可经营项目社会化市场化等改革顺利推进,环境改善取得初步成效,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省预验收,同城生活、同城便利、同城发展的格局不断完善。
文化名城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增强城市竞争力和提高市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抓手,推进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城市文化的品位。制定和实施文化名城发展纲要及其配套政策,积极探索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组建传媒集团,成功承办了亚洲文化部长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节以及第十二届省运会和第五届省残运会,举办了琼花艺术节、武术文化节等文化系列活动,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建设创新型城市迈出新步伐。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和省文明城市。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建成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文化、体育场馆。发展和提升现代文化、粤剧文化和民俗文化取得新成果。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文化旅游建设取得新成效,佛山文化品位大幅提升。
统筹城乡发展取得较大进展。坚持用“三化”解决“三农”问题,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推进农村建设和发展。出台和实施《关于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及首批九个配套文件,推动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在全市建立起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和管理制度,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村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改革顺利实施。引入社会中介组织代管农村财务,在推进农村财务规范管理探索上先行一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佛山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开局良好。我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坚持把建设和谐社会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贯穿于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全过程。进一步健全了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工青妇、新闻媒体和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实施十大民心工程取得成效,民生事业加快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和社会福利明显改善。社会安全网建设日益完善,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能力不断增强,成功抗击非典和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有效防控禽流感疫情。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社会保持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活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民族宗教、计划生育、“双拥”共建、民兵预备役建设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民主法治建设切实加强。各级党委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人大、政协的工作制度和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决定重大事项以及对“一府两院”的监督职能得到较好履行,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力度加大,人大代表的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支持各级政协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按照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取得新进展。统一战线工作取得新成绩。民主科学决策机制进一步健全,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决策向社会广泛征询意见的制度得到坚持和完善。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和规范行政的意识不断增强,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检察院和法院建设得到加强,司法改革不断深化,公正司法的机制逐步完善。
党的先进性建设富有成效。坚持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提高各级党委执政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把先进性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广大干部的理论学习、全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三个走在前面”的排头兵实践活动取得较大成效。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干部交流工作力度加大。创新党校办学体制顺利推行。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基层党组织设置、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领域的党建工作得到有效加强。
反腐倡廉工作扎实推进。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有效治理腐败工作新路子,反腐倡廉机制和廉政文化建设、党性党纪和廉洁从政教育、重大建设工程监督、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取得较好成效,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基本框架正在逐步形成。
这些成绩是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九届市委,向全市共产党员、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向驻佛山部队、武警官兵和中央、省驻我市各单位,向大力支持我市现代化建设的港澳乡亲、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外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总结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感到,只要我们遵循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各项工作开展就会顺利一些,后劲就会足一点;什么时候偏离了这个方向,问题和困难就会多一些,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我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实质上就是积极探索、深入理解、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过程。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还很重,环境保护压力相当大,民主政治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依然十分艰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有待健全,反腐倡廉机制仍需加以完善。这些问题都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
未来五年,我们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工作总体目标,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贯穿于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全部工作领域,贯穿于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
当前,我市正处在产业提升、城市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跨越发展阶段,经济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条件逐步具备,建成现代化大城市框架和雏形的基础逐步夯实,城乡统筹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但加快发展又面临着土地、能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特征更加突出。这既为我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也使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全面把握、积极实践中央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切实转变观念,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上来。
未来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开创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的新局面,使广大市民过上富裕、文明、安康的幸福生活。
未来五年工作的目标任务是:
——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再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力争生产总值实现翻一番,人均达到一万美元以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收入分配趋向合理,广大市民过上富足的生活。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突破。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有较大提升;农业园区、工业园区、产业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区、专业镇建设迈上新水平,产业布局合理,经济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43%。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化大城市框架更趋完善。各项城市建设规划进一步落实,“2+5”组团承载能力和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城乡、区域发展趋于协调;道路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等一批带动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水利设施抗灾防灾能力显著增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工程加快实施,生态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名城建设取得新进展。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日益壮大,文化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贡献不断加大,城市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加快发展,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保持人口低生育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社会公平,安定有序,依法治市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未来五年,我们要紧紧围绕上述目标任务,科学策划,统筹协调,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富裕和谐佛山建设步伐
建设富裕和谐佛山,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未来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把建设富裕和谐佛山作为贯穿我市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重大历史任务。
(一)全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夯实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要看到,我市仍然是发展中的城市,工业化的道路还很漫长,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人均生产总值只有6000多美元,离实现富裕佛山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必须加快发展,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坚定不移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充裕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对于结构优、效益好的产业,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做到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对于高污染、高能耗、效益差、不安全的产业,哪怕影响速度也要坚决淘汰。
第一,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和优势,系统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不失时机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培育经济增长点,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要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为构建起多点支撑、多个支柱、与现代化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着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丰富消费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整合全市会展资源,积极发展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行业,促进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提高金融创新和服务水平。要根据城市的空间布局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中心城区要通过积极稳妥地实施“优二进三”,腾出更多空间发展都市型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形成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竞争有序的城市经济发展格局。
专业镇和产业园区建设,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和增长载体。要积极实施错位发展、集聚发展战略,以创立品牌、创新技术、规模生产、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和产业服务水平为重点,聚集专业产品,使专业镇成为特色产业、名牌产品的集聚区。加强佛山国家高新区及其他产业园区的环境建设,承接国内外经济战略合作者和国内外大企业的落户,下决心抓好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产品链条长、带动能力强、在经济发展中有重大影响的骨干项目,全面增强工业竞争力。
农业现代化是产业强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都市农业为方向,以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为主体,大力发展有区域优势、适应市场需要的优质高效农业,重点发展蔬菜、花卉、畜牧、水产和观光休闲农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
第二,着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成果不仅要看发展的速度,还要用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来衡量;不仅要看发展的数量,更要用发展的质量以及所付出的各种成本来衡量。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资源节约型转变,切实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和使用机制,加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城市,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第三,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增强经济发展能力。要实施“双轮驱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拓宽开放领域,提高开放程度,促进发展能力、管理水平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要把吸引外资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企业产权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支持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产、做优做强,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和大企业在佛山投资高新技术项目和高附加值服务业项目;鼓励我市企业加强与外资公司的技术研发、企业管理、市场开拓等合作。积极支持企业向公众开放股权、上市融资,争取国外大集团大企业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积极推动城市可经营项目向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开放,提高城市的运营管理水平。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扩大产品进出口,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广佛经济圈、珠三角城市群发展。
第四,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城市。坚持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升级发展的基点,建立完善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根本、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是推进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举措。要统筹各种创新力量,汇集各种创新资源,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研发工作,研究开发产业界急需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形成以区域龙头示范、支柱产业支撑、骨干企业引领、名牌产品带动的自主创新的新格局。抓好重点园区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创建完善研发平台,创建孵化基地,争取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通过孵化迅速实现产业化。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发挥创业投资、产业基金等机构支撑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作用。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人才、高科技成果,广泛聚集国内外科技资源,形成多层次、高效率的开放合作体系,加快自主创新的进程。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外资研发机构,特别是吸引世界知名大企业、高科技企业在我市建立研发中心,与本地企业、研究机构进行战略合作,为佛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支持大中型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机构和能力的建设,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通过建立实验室或研发机构、共同承担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形式,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与互动,推动企业广泛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开发,加强专利和标准化建设工作,完善专利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和创新投入的主体。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坚持以人才为本,有针对性地引进拔尖人才,支持海外优秀人才到我市工作和创业。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科技评价制度。要注重实绩和贡献,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条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以政府奖励为引导、科技成果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为主的创新激励机制。
(二)科学统筹,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提高社会和谐程度
社会和谐程度不仅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统筹城乡各项发展,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形成城乡协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加快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打造适宜于生活居住和创业发展的城市环境。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外部各种资源来发展自己。要根据我市的特点,实行与周边城市错位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充分利用广州的机场、港口、火车站、人力资源和产业优势为我市的建设与发展服务,充分发挥我市环境好、效率高、活力足、成本低的优势,形成强势引力场,把国内外的优势资源吸引到佛山、服务于佛山、发展于佛山。
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把城市建设的长远规划分解为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综合交通三大规划,解决好影响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满足群众生活需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安排,属地实施、属地管理、属地得益”的原则,加快推进各组团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向各组团集中,促进经济向各组团聚集。要以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现代化中心组团新城区为目标,加快中心组团新城区内行政、商务、金融、文化、信息、展览等功能区建设,加快老城区、旧物业和城中村改造,增强中心组团的辐射和带动功能。同时,要加快推进各个组团中心城区的建设,形成各组团间功能互补,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城市基础设施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决定着城市的变迁、地位和作用。要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增强功能、组团发展和适度超前的要求,以交通道路建设为重点,推进能源、环保、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紧实施“五纵九横二环”公路建设规划、“两纵三横”骨干水路运输网建设规划和内河涌综合整治规划。加快推进广佛地铁、广佛对接市政道路建设,加快建设各组团间连接的快速干道。推进城市可经营项目市场化社会化经营,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北江、西江水道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
充分发挥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服务作用,加强对重大基础设施服务功能的开发利用。把“一环”建设成集市政功能、交通功能和发展功能于一体的重要载体,成为城市景观带、交通大动脉和财富增长源,成为“同城生活、同城便利、同城发展”的重要纽带。把大型文化体育场馆建设成为康体、文化、会展、政务、旅游、观光等多功能服务的重要设施。要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让市民出行更方便,生活更丰富。
强化城市管理功能,积极探索适应资源整合、简政放权、大城市雏形基本形成后的城市管理新体制新机制,完善条块管理体制,发挥好属地和各行政管理层级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有利于全市统一协调发展和激活基层活力的、责权利统一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组团城市规划建设协调机制,形成跨行政区划的组团规划、建设、城管、公用事业等统一管理的格局。
围绕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集中精力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坚决把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中介组织和市场。该管的事,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管理。完善财政资源配置机制,积极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优化城市公共资源配置,放开包括城市可经营项目在内的公共产品生产经营市场,推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
大力加强环境保护与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切实抓好污染防治和城市饮用水源保护。严格实施环境保护“三个一律”,即“新建项目,凡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一律不准上马;在建项目,凡环保设施未经验收合格的,一律不准投产;已建项目,凡经过限期治理和停产整顿仍不达标的,一律关闭。”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抓好电厂和重点工业污染源脱硫工程实施,有效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和安全处理处置工作。搞好生态佛山规划,推进生态示范社区、生态村镇和生态园区建设,巩固和提高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成果,实施“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工程,提高绿化、净化、美化水平,把佛山建设成为令人向往的花园城市。
第二,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稳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压倒一切的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的第一责任。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具有比较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的社会。要在化解矛盾中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分析引发矛盾的问题和原因,创新解决矛盾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好影响改革发展全局的各种突出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察民情、听民愿、解民困、舒民心,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坚决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加强信访工作,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增强法律意识和大局意识,以理性合法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纠纷防范、排查、预警和调处力度,构建信访、司法、仲裁、人民调解等相结合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有效排除不稳定因素。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对个别进行挑唆、煽动、寻衅、滋事的违法分子,要依法坚决打击。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把搞好社会治安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作为重大责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切实担负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要把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不满意,有没有安全感,作为检验社会治安工作成效的标准。以平安佛山建设为载体,坚持标本兼治,在预防化解各种矛盾纠纷上下功夫;坚持严打方针,在解决突出治安问题上下功夫;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上下功夫;坚持固本强基,在夯实基层基础上下功夫。加强对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的管理和服务,加强治安队和保安队的建设和管理,抓好平安和谐社区的创建工作,抓好禁毒人民战争的各项工作,增强治安重点整治和重点行业管理能力,切实改变社会治安面貌。
第三,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有佛山特点的社会主义新村镇建设。要从我市实际出发,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要求,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提高农村现代化建设水平。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出路在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要继续加大农村工作“五十条”和首批配套文件的实施力度,巩固和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成果。中心城镇是实现农村“三化”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要加快中心城镇建设,开创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要积极推进城镇化试点工作,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中心镇建设的意见》,完善中心城镇建设规划,优化中心城镇空间布局,推进中心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中心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心城镇的极化效应和吸聚作用,引导农村居民进城生活、进城工作,提高农村人口的城镇聚集水平,促进农村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
推进公共事业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村道路、供水供电、信息网络、垃圾处理、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农村客运公交化的进程。巩固和发展教育城乡统筹的成果,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进低保、医保、养老保险城乡逐步对接,提高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增强卫生综合保障能力,切实解决好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推进新村文化工程建设,增加农村文化资源,强化流动文化服务,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加强农村环境建设,提升农村现代文明水平。要围绕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加快推进“卫生村”、“生态村”建设,突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加强环境整治,搞好美化绿化。大力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抵制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行为,净化农村生活环境与社会风气。引导农民从现有居住方式向集体公寓和住宅小区居住方式转变,逐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节约化、配套化的生活居住环境。
第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扎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按照重在建设的要求,推进和谐文化加快发展。
教育是城市文明的先导,必须优先发展。要以推进教育现代化和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化基础教育、壮大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发展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建设教育现代化示范市,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切实保障人民接受教育的权利。要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重点发展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依法打击非法行医、制售假劣药品和规范医疗机构收费行为,维护医疗正常秩序。要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推动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增强人民体质。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方向,以创建国家文明城市为抓手,推进城市文明建设,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进的根本思想文化基础。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提倡诚实守信、邻里关爱、团结互助、见义勇为、扶贫济困、志愿服务的社会道德风尚,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全民道德水平。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培育市民大城市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营造全体市民遵守城市规则、维护城市形象、爱护城市环境、共塑城市精神的良好氛围,构建文明和谐的城市人文环境。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体现时代精神和大城市特色的先进文化,扶持民俗文化,弘扬历史文化,引进外来健康文化,活跃群众文化,营造健康向上、安居乐业的文化氛围。要通过岭南特色文化的集聚,加快粤剧、陶艺、武术、龙狮、龙舟等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升文化名城的时代特色。加大历史文化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的力度,加强艺术文化、绿色文化的培育和发展,拓展和丰富城市文化底蕴。通过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整合文化资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造文化精品,打造文化品牌,加强文化交流,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促进产业文化的培育发展和提升,增强产业的文化含量和文化竞争力。要推动文化资源开发的产业化市场化,建立以历史文物资源保护利用、旅游资源开发、文化产品生产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园区。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体育、传媒、出版、印刷、视听产品、文艺创作和文艺演出等文化产业。
第五,大力构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穿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把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设,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以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培训为重点,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为主要对象,大力推进就业培训;建立和完善社会充分就业的服务体系,大力开发就业岗位,拓宽就业门路,促进充分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全市统筹的社会保险制度,适时推进覆盖全市城乡的医疗、养老保险制度,提高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健全困难、失业、灾害、疾病、重大事故损害等社会救助机制,增强社会救助能力;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等困难群体的扶助力度。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积极发展老年事业,营造尊老爱幼的社会氛围。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成为现代化大城市的建设者和主人翁,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加强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和强化安全生产、消防和食品、药品、农产品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应对自然灾害、重大动物疫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六,切实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激活全社会创造活力。要切实改进和加强党委对人大、政府和政协工作的领导,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履行职能、增强监督实效,积极拓宽人大代表知情和参与决策的渠道;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支持政协充分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支持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创新工作思路,拓宽工作领域,丰富工作内容,改进工作方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积极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宗教界人士、海内外同胞侨胞、新经济组织、新社会阶层等领域的统战工作;支持工商联当好党委和政府联系非公有经济人士的桥梁,当好政府管理非公有经济的助手。构建民主畅通的沟通渠道,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人民群众、反映社情民意的作用,成为人民大众表达意愿、沟通政府的桥梁。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继续办好“民生栏目”。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形成人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树立法律权威,确保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促进司法公正,加大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力度,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打官司难”问题,充分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健全自治功能,提高依法自治的能力。完善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居)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切实加强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建设。健全重大政策、重大事项、重大项目的公示、论证、听证、质询制度,建立决策责任制和决策失误追究制,确保决策的民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要加强党管武装工作,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工作,形成军民、警民共建文明和谐的局面。
四、全面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和谐佛山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开创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建设的新局面,推进造福佛山人民的伟大事业,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要充分发挥党领导经济社会建设的政治核心作用,把和谐社会建设摆上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与时俱进地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全面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一)加强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的思想政治建设。要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保持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坚决摒弃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建设的思想,增强践行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自觉性、坚定性和创造性。要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继续加强对党章的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党章意识、党员意识和党的观念,在参与改革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加强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为重点的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设团结务实的坚强领导集体。要强化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意识与追求,增强牢记职责、不辱使命的责任意识,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形成干大事、创大业的氛围。当前要特别注重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驾驭复杂局面,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能力,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发展有方,治理有术,安民有道。要使广大党员干部工作有创造力、有激情、有深度,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建立和完善干部教育培养、选拔任用、监督管理和奖励惩处等机制。切实加强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改进政绩考核方法,建立和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在实践中识别、选拔干部,促进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三)加强以增强凝聚群众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能力为重点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固本强基工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落实构建和谐社会各项任务、确保基层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要推进基层组织设置、管理方法、教育内容、活动方式的创新,促进基层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农村要重点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加强镇村领导班子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教育培养好村(居)、村民小组干部尤其是选好配强村(居)党支部书记;街道社区要重点增强党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要重点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党政机关要重点增强党员的表率作用和排头兵意识。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基层群众组织和社会自治组织的领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工青妇、基层社区组织和中介组织的组织架构与工作机制,拓宽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渠道,增强党服务人民群众的力量。
(四)加强以密切党群关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诉求,协调平衡好各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做到尽职尽责为民理政,诚心诚意为民谋利,一心一意为民办事。要牢记“两个务必”,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诱惑,反对讲排场摆阔气、骄奢淫逸、趋利媚俗等不正之风。要坚持求真务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善于倾听群众诉求、体察群众情绪、了解群众意愿、吸纳群众良言,从深入群众中获得智慧、增进本领、提高能力。
(五)加强以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党风廉政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落实好《佛山市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施办法》。强化反腐倡廉的教育基础,坚持不懈地加强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纪律教育,积极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自觉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强化反腐倡廉的监督效能,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切实加强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切实加强对重要岗位、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和关键环节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确保权力正确行使、政令畅通。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强化反腐败的惩治力度,坚决查处公职人员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等违法违纪案件,坚决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案件,严惩腐败分子,维护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强化反腐倡廉的制度保证,切实抓好反腐倡廉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坚持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推进反腐倡廉的各项制度改革和创新,不断深化行政审批、人事、财政、司法、职务消费等体制改革,完善招投标制度,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
(六)加强以增进党内和谐为重点的党的制度建设。党内和谐,才能促进社会和谐。要切实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推进党务公开,扩大党内民主,切实保障广大党员的民主权利,维护党内的团结统一。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加强领导班子工作制度和决策机制建设,要适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新特点,按照实行常委集体领导、分工负责体制的新要求,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维护党内的团结统一。
同志们,佛山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核心地带,是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过去我们能够走在前面,引以为豪,现在仍然走在前面,倍感欣慰,将来还要走在前面,必须执着进取。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我们要发扬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精神,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抓住机遇,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为把佛山建设得更加美好、让全市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