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2006年全市宣传思想工作按照中央、省的总体要求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决策部署,着眼于佛山市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全年工作,呈现出基调鲜明、主题突出、扎实推进的良好态势。
【以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重点,深入推进理论武装工作】 一是抓好一个理论学习龙头:重点抓好市委中心组和处级单位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定下发有12个专题的年度学习计划。协助市委中心组举办10次专题学习会。召开有170多个处级中心组参加的全市处级中心组学习经验交流会。邀请著名专家分别作了3场学习辅导报告会。完善中心组学习情况汇报通报、与市委党校互动的两项学习制度。由于成绩突出,市委中心组学习秘书组被评为2006年省优秀学习秘书组。二是创新一项理论研究机制,即探索建立课题招标机制,加强理论研究。制定《佛山市社会科学课题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推出2006年度社科研究9个重点课题,已取得初步成果。编辑出版《探索与创新》、《佛山粤剧文化》和《社科研究精品文集》等3本文集。联合省委宣传部、省科联等单位举办“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广东”、“关爱外来工、建设和谐社会”两场大型理论研讨会,经验文章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顺德区还成功推出社科研究精品——《顺德文丛》。三是拓展一批理论宣传阵地。一方面巩固和加强《党员修养》、《学习天地》、《佛山政工》、佛山日报“探索版”等重点理论宣传载体。另一方面创新形式拓宽宣传渠道。围绕十六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市第十次党代会等精神,组织宣讲共500多场,辅导2万多人次。购买学习辅导读本下发到基层,印制了1万多份宣传海报在各村张贴,营造了浓厚的学习舆论氛围。努力打造“岭南大讲坛·南风讲坛”品牌。其中“精英讲坛”共举行了16场次。“公众讲坛”也举办了多场报告会。此外,禅城区组织“通济论坛”,南海区组织“南海有为论坛”,顺德区组织“社会科学公益讲座”,高明区进一步深化“西江产业带发展论坛”的研究成果,三水区组织“三江论坛”等,讲坛规模初步形成,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加强社科管理工作。制定佛山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十一五”规划和《若干意见》。开展了市社科联成立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顺利完成第二届“社会科学普及周”系列活动,工作成效得到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以深化传媒改革为重点,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和文化名城建设】 进一步落实中央和省文化体制改革精神,全面推进《佛山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重点抓好五项工作的落实:一是指导佛山传媒集团抓改革、促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完成全市传媒业国有资产的整合任务,并进一步明晰佛山传媒集团的党务、宣传、人事、管理等重大事项的相关职责,促进传媒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改革思路得到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和省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的肯定。二是按照试点方案,积极探索实践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的新路子。三是以社区和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得到省的表扬。数字电影工程和农村电影“2131”工程探索的资金引进经验得到国家广电总局的肯定。顺利完成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国家试点任务。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市的流动演出网、流动培训网、流动展览网、流动公益讲座网、流动数字电影放映网等。四是抓好文物保护工作。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祖庙修缮工程稳步推进。文博工作屡获殊荣。广东粤剧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佛山市分别有6项和8项“非遗”项目,入选首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数量居全省各地级市首位。
坚持大众文化和高雅艺术“两手抓”。一手抓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打造“魅力佛山”文化品牌。成功举办第二届广东国际音乐夏令营、“魅力佛山村镇行”、“欢乐进农家”、中国(石湾)陶艺文化节“市长奖”评比、粤剧粤曲私伙局大赛,以及建党85周年、国庆57周年暨长征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等一系列重要文化活动。禅城区的“和谐佛山·欢乐禅城”、南海区的“情系百姓·缤纷文化”系列活动,富有特色,亮点纷呈。顺德区积极开展“顺德之春”文艺花会和“金秋嘉年华”等系列活动,并进一步打造“文化凤城”、“多彩容桂”、“水乡杏坛”、“绿色陈村”、“彩色乐从”、“锦绣龙江”等镇(街)文化品牌。高明区颁布了《文化艺术“荷花奖”奖励办法》。三水区涌现出一批先进文化团体,如芦苞艺术团探索出“小镇唱大戏”模式,还在“2006新加坡国际华文合唱节”荣获金奖。
另一手抓精品创作工程,精品佳作不断涌现。组织举办“佛山市2003~2006年度宣传文化精英、精品奖总结表彰”活动暨颁奖典礼晚会,为获得国际、国内、省权威竞赛评比奖项的68个项目颁奖。顺德区曲协廖宇光、甘剑波创作的《顺德礼赞》获全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组织媒体对冯少协创作的《中东的鸽子》油画再次亮相中国美术馆进行了宣传推广。市文联深入推进《佛山作家看佛山》文学创作工程。
【以省运会等重大社会活动为重点,着力营造有利于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的舆论氛围】 2006年全市宣传工作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一是为迎省运、办省运营造热烈、浓厚的宣传舆论环境。从2003年7月起便启动宣传战役。在盛会期间,共接待中央、省、港澳等123家媒体共430多名记者开展采访报道,同时全力参与开幕式、闭幕式的文艺表演,顺利完成省运会的宣传文化任务。
二是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组织协调媒体对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省委九届九次、十次会议、市第十次党代会,以及先进性教育、回顾“十五”辉煌成就展望“十一五”美好前景等重大精神和重要主题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对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排头兵实践活动”、各级五套领导班子换届、市“一环”重点工程竣工庆典等80多项重大经济社会活动大力宣传;对“全国十大杰出法官”黄学军、省模范党员优秀援藏干部许晓珠、市检察院优秀检察官潘媚、“佛山市十大杰出青年”、“十佳美德之星”等重点先进典型大力宣传。
三是加强新闻宣传的指导与监管。建立健全新闻宣传工作例会制度、全市新闻宣传协调指挥工作机制等,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和管理。组织2006年度民生栏目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发挥媒体在行政部门与公众之间架设的沟通桥梁作用。
四是对外宣传工作获得新提升。主动掌握宣传舆论主动权,妥善做好包括征地、拆迁补偿、重大环境污染、重大刑事案件等20多起涉及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制定《佛山市突发事件新闻处置应急预案》。注重以各种大型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为平台,构筑“大外宣”工作格局。协助中央、省、港澳及境外媒体对佛山市开展的大型新闻采访达31场次,进一步提升佛山市对外宣传效应。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全年组织的大型社会活动新闻发布会共27次。成立佛山市互联网宣传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互联网重要舆情快速反应机制的《意见》,组建首批兼职评论员队伍。加强全市舆情信息工作,召开工作总结表彰会。由于成绩突出,市委宣传部舆情信息工作连续三年获得省委宣传部授予的先进单位称号。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思想道德建设】 全面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各项工作。召开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总结表彰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文件要求,对创建任务进行详细分工,督促落实年度创建计划。以此为龙头,带动文明镇村、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窗口等文明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注重树立典型,向省委宣传部、中宣部推荐“具有岭南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罗南村的先进事迹。罗南经验还被中央党校引入课堂作为活教材。向省推荐佛山市兴华商场有限公司等为“百城万店无假货”先进示范店。制定下发全市《实施意见》,全力抓好社会主义荣辱观主题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开展首届“佛山十佳美德之星”评选活动,共有20多万人次参与投票,树立一批鲜活典型,取得良好的示范效应。召开全市“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南海区平洲玉器街、桂三社区等先进经验。 (黎才远)返回
组织工作
【综述】 2006年,佛山市各级组织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市区镇领导班子换届为重点,统筹兼顾,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为佛山市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以科学发展观谋划推动组织工作】 把组织工作放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中去审视和谋划。适应“十一五”时期佛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定了干部培训、人才工作和发展党员五年规划;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到市、区、镇领导班子换届工作中,有效地落实了组织意图;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题,确定并完成一批市、区组织工作重点调研课题,在五区开展基层组织建设试点,进一步明确了组织工作的思路;推动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头脑,发挥好农村、社区等党的基层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扎实推进先进性教育活动,精心打造群众满意工程】 围绕建设佛山特色社会主义新村镇的主题,扎实开展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全市共组织宣讲团下乡讲课660次,邀请专家讲辅导课295次,举办形势报告会1268次,举办1798期集中学习培训班;组织3.06万名党员参加“送学送温暖”活动;组织文化教育、法律援助、农业技术、医疗卫生等服务队657个,下乡开展服务活动1796次;为解决“一保五难”(一保: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五难:住房难、饮水难、行路难、看病难、困难家庭子女读书难)问题,共投入资金4.5亿元,惠及群众65万人,帮助困难学生1.29万人。探索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和党员联系群众、党员教育规范管理、帮扶困难党员和群众、定期排查整顿问题相对突出的村、村级财务引入社会中介组织管理等制度;完善村“两委”(村党组织、村委会)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村“两委”统筹分工制度、村“两委”集体决策制度等。撰写理论文章2135篇,编印了《佛山市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究文集》。
【精心组织安排,顺利完成市、区、镇换届工作】 佛山市及区、镇从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1月集中进行换届。在换届工作中,做到及早做好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早进行换届调研,及早制定下发换届工作有关文件资料,及早举办学习培训班;科学安排换届考察和人事方案,按照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进行换届考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班子配备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求以及干部德能勤绩情况,制定换届人事方案;严把素质关、程序关和纪律关,选好代表;严格程序,依法依规开好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会议,落实好组织意图。通过换届,市、区、镇各级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
【认真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认真开展第二批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2005至2007年,全省每年组织10名以上省级干部、100名以上市厅级干部、1000名以上县处级干部、3万名以上科级以下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安排524名机关干部驻村、驻村民小组,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制定落实了加强农村、社区、非公等领域党建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积极推进在符合条件的行政村、社区成立党委、总支,在村民小组成立党组织的工作,做好困难村、难点村整顿帮扶工作,加强在规模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成立党组织和发展党员工作。全年新成立村级党委1个、村级党总支54个、村民小组党支部198个,完成3个难点村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社区“一居一支部(含总支或党委)工作全面落实,新成立社区党委9个;50人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有党员的5128家,占93.8%,100人以上非公有制企业有党组织覆盖的1861家,占91.4%。加强了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党员工作,深化了电化教育体制改革,认真做好在生产、工作、教学、科研一线发展党员的工作,农村基层一线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工作取得明显进展。通过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先进个人、举办模范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印制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宣传画册和开展党员奉献月活动等,隆重纪念建党85周年。
【完善和落实配套措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会同人事部门抓好《公务员法》配套制度改革,搞好公务员全面培训,积极推进公务员登记工作。结合地方班子换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切实改进和完善考察办法,把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运用到换届考察中去。推动领导班子配备改革,落实减少党委副书记职数、扩大党政交叉任职、增加委员名额等要求。结合干部监督工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市纪委联合下发《关于严明纪律确保换届工作顺利进行的意见》,严明换届纪律;制定了《中共佛山市委组织部“12380”举报电话受理工作细则》、《市委组织部列席下一级党组(党委)讨论干部会议制度》(内部)等,规范工作程序,加强监督管理。
【着眼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干部培训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充分发挥市委党校在干部培训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深化教学改革,扩大培训对象,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办班形式,创新教学方法,规范培训管理,提高培训效果。高层次重点业务培训取得新的突破。做好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市委党校主体班培训的联动工作。全年完成计划内干部培训轮训主体班次36期,培训各级干部3839人次;举办全市性重点业务培训班次10期,培训各类干部403人次;选派133名领导参加中央、省的43个班次的培训;为各区各单位和外省部分地市提供委托培训服务31期3199人次。
【落实党管人才要求,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 加大人才工作投入力度,启动高层次人才信息库筹建工作,探索人才工作新方法,开展人才强市战略宣传活动,推进了党管人才原则和人才强市战略的落实。全市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增至19家,在站博士后46名;引进留学人员36名、外国专家290名;为68家重点企业引进急需人才162人。全市一年新增专业技术人才近2万人。
【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组工干部能力和组织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深入推进组织部门先进性教育活动,扎实开展“坚持公道正派、加强能力建设、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和“争创三有一好、争当时代先锋”(三有一好: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主题实践活动。扎实开展组织部机关以“三个走在前面”(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三个方面走在前面)为主要内容的排头兵实践活动。加强信息整理和印发报送工作,为领导决策和推动各地各单位工作提供参考借鉴。强化市、区组织系统日常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干部锻炼培养,增强了干部的综合素质。加强机关管理服务,完善了相关制度、措施和设施。(张敏良 陈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