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

 

  【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2015年,佛山市以大众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创业5425人,带动就业26750人。积极举办“春风行动”“南粤春暖行动”等专项活动,全市新增转移就业劳动力1.45万人,新增就业8.27万人。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企业退休职工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由2438元增至2693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调升至155/月。新增收养性养老床位16128张,全市养老床位达到29429张。提高底线民生保障,在全省率先实现统一城乡低保补差水平,城乡低保标准调整为590元/月。保障房建设提前完成省下达5000套的全年任务,基本建成7485套。启动12次低收入群体临时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发放补贴1646万元。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等联合发布的“2015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报告”,佛山市排名全国地级市第五位。

  【社会事业发展】 2015年,佛山市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试点项目获“2015中国可持续发展城市范例奖”。全市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均通过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评估。申报国家学前教育改革试验区,构建以公益普惠性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省市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建设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启动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全年支付疾病应急救助资金829.7万元。文化体育事业精彩纷呈,获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功举办2015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启动“佛山韵律 和风鸣畅”系列活动,评选出十大区域文化产业品牌。市文化馆新馆土建基本完成,佛山大剧院主体建筑封顶。获批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成功举办亚洲俱乐部杯龙舟赛、高尔夫欧巡挑战赛、国际拳联职业拳击赛暨里约热内卢奥运会资格赛49公斤级比赛等精彩赛事,成功申办2016年全国游泳冠军赛和2019年男篮世界杯。

  【社会管理改革稳步推进】 2015年,佛山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深化社区协同共治,全市559个民主议事和决策机构进一步发挥作用。开展社区网格化治理示范点工作。推进社会组织建设,投入专项扶持资金590万元,全市共有社会组织5567家,同比增长19.6%。加快专业社工发展,全市持证社会工作者达 4465人。探索推进社区志愿服务标准化,推广“社工+志愿者”社区志愿服务模式,全市登记在册的志愿者人数达68.53万人,所占常住人口比位居全省前列。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各级医疗机构均达到规定使用比例。推进社会办医,新注册非公立执业医疗机构65家。推进分级诊疗,推动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新增14个家庭医生式服务市级示范点,累计与38万多名居民签订服务协议,提供上门诊疗服务22万人次。

  【社会秩序稳定和谐】 2015年,佛山市创建广东省食品安全城市试点,实施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试点,建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85个、市级“菜篮子”基地45个、“阳光厨房”2285间。实施安全生产“三大行动计划”,全面排查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扎实推进“平安佛山”创建工作,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逐步完善,专项打击整治行动成效明显,社会秩序保持和谐有序。

(陈永婷)

 

  【社会体制改革工作有序推进】 2015年,佛山市启动社会体制改革工作。以市委办、市府办“两办”名义印发《佛山市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主要任务及分工方案》,确定5个方面的工作任务,分别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加强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强化社工及群团组织作用发挥、创新社会治理手段,共24项任务。明确各单位责任,建立工作台账、信息通报、督查督导等工作制度,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市各有关部门严格按照改革任务要求抓落实,各项改革工作得到有序推进,达到了各项改革任务启动率达100%、要求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的任务实现100%完成的“双百”目标效果,有的工作还实现超前超额完成并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

  各区在落实省、市的部署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也创造性地探索推出系列“自选动作”。禅城区社工委创新开展“社区公益创客”大赛,通过发挥区域化党建“1NX”的作用,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取得较好成效;南海区社工委创新探索“社案制”(指政府部门、咨询机构、自治组织、社会组织、针对群众共性需求或社会问题,经过特定程序形成问题解决方案,从而改善政府公共服务的协同共治机制),并联合区委党联部选取里水镇作为试点区域,探索推进“社案制”与“党员干部直联制”融合,在功能、程序和主体上加以对接、整合,实现更加广泛地听取民意,更好地解决实际民生问题;顺德区社工委在全国率先开展社会企业认定工作,认定首批社会企业3家、观察型社会企业6家,更好地引导社会资本以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扩大社会企业影响力。

  【社会服务创新】 2015年,佛山市社会服务工作创新发展。  增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力度。全市各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资金总额达1.6亿元,比2014年增长50%。市级和部分区还设立社会组织扶持发展资金、社会建设创新项目资金、公益创投资金等项目。  拓展社会服务提供范围。全市各级各部门向社工机构购买的社会服务项目数达800个,覆盖社会救助、养老、困难职工、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社区矫正、医务服务、社区发展等各个领域。各区社工委也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开拓不同领域的社会服务项目,比如:禅城区探索引入司法社工;南海区推动“新南海人梦家圆”“小候鸟驿站”等各类主题鲜明的社会服务项目;顺德区推动建立多家残疾人康复中心和庇护工场,同时在杏坛镇逢简村等7个村(社区)引入社工服务,试点开展社区营造项目;高明区积极推动社工进社区、学校和企业;三水区引入社工进入产业社区,为产业工人提供社会服务;等等。  完善社会服务发展机制。在社会服务发展规划方面:佛山市深入开展专题调研,草拟“十三五”时期社会服务发展规划;南海区、顺德区启动“十三五”时期社会服务建设规划。在社会服务标准化建设方面:禅城区制定《禅城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实施办法》;顺德区制定《顺德区社会服务标准(试行)》,统一规范全区的社会服务评价标准;南海区从医务社工、“职工·家”服务标准的制定入手,积极探索建立起全区统一的社会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市妇联探索构建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标准体系,在全市各镇(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推行全市均等、专业、优质的社工服务标准;市民政局在两个养老机构开展试点,探索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

  【社会组织力量快速增强】 2015年,佛山市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彰显志愿服务力量,社会组织力量快速增强。开展“社会组织综合管理年”活动,制定专项工作方案,确定“全面摸底、强化服务、有效管理”三大项共38小项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和各项任务完成的时间节点,强化各部门的协作分工。各区、市有关部门积极落实工作方案,创新工作方法,有效促进全市社会组织发展。各区社工委也依托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社会创新园、社会创益园、社会创新基金等平台,加大对社会组织发展的扶持力度。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共有社会组织5557家,其中注册登记3965家、备案1602家。  制定《佛山市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保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全年全市1220人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至2015年年底,全市取得社工职业水平证书人数达4465人,每万人(常住人口)拥有社工数达6人。另外,积极推动探索建立社会工作员评价制度,对未通过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但已经在社会工作领域从事一线工作的“准社工”,通过一定课时的专业培训,登记为“社会工作员”。至2015年年底,全市共有1369人通过社会工作员考试。  按照打造“志愿者之城”目标,草拟《佛山市建设“志愿者之城”三年(20162018年)行动计划》。探索推进社区志愿服务标准化,推广“社工+志愿者”社区志愿服务模式,指导印制《佛山市南海区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指引》,并在全市推广。在全市首次开展最佳志愿服务“四个十”(10名最美志愿者、10个最佳志愿服务项目、10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10个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推荐命名活动,举办2015年佛山最佳志愿服务授勋仪式。至2015年年底,全市登记在册的志愿者68.53万人,所占常住人口比位居全省前列。

  【社会建设共建共享】 2015年,佛山市社会建设共建共享治理格局逐步形成。一是发扬城乡社区协商民主。探索推广“熟人社区”工作,以专项课题研究的形式,在全市选取3个社区试点推广南海区桂城街道创建“熟人社区”的社区治理和服务方式的创新经验和做法。各区结合自身特点,在现有村(居)民会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组建参理事会、议事会、议事监事会等民主协商组织,作为村(居)民议事和监督村(居)务的常设机构,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共建立起559个类似“社区参理事会”的民主议事和决策机构。佛山还选取顺德区乐从镇为试点区域,探索创新开展社区管理精细化、社区服务社会化、社区运营智能化的“一网三化”社区治理模式;在禅城区祖庙街道开展优化社区工作关系试点。通过促进社区治理方式转型,广泛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推动社区居民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二是拓宽社会参与平台。积极调动佛山民情信息志愿者积极性,制作《佛山民情信息》,通过关注政情、民情、社情焦点以及社会建设亮点、社会话题热点,邀请专家进行评议,传递民生信息,为相关领域工作提供参考。以顺德区为试点,牵头探索公共服务政策评审工作,提升政策的社会认可性和执行效果。不断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出台《顺德区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促进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探索开展参与式预算工作,启动 2016 年参与式预算项目网络评议工作,涉及资金19.8亿元,关注达22.55万人次,收到意见建议1100多条,有效倒逼预算单位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科学性,促进预算编制更加民主、透明。

  (袁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