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建置沿革

  【综述】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佛山先民们以渔耕和制陶开创原始文明。春秋战国时期,佛山属于百越地。秦、汉时期,现禅城、南海、顺德、三水属南海郡番禺县;高明属高要县。晋代,禅城称“季华乡”。隋开皇十年(590年),从番禺县分置南海县,因旧置南海郡得名。唐贞观二年(628年),乡民在塔坡岗掘得三尊铜佛像,人们把塔坡岗称为佛家之山,取名“佛山”,捐款重建塔坡寺,将佛像供奉于寺内,立石碑,上刻“佛山”二字。佛山由此得名。后经一千三百多年变迁,逐渐演化成佛山市及其辖境。

  【晋代至民国时期】 晋代,禅城称“季华乡”。隋开皇十年(590 年),从番禺县分置南海县,因旧置南海郡得名。唐贞观二年(628年),季华乡称“佛山”,意为“佛家之山”,简称“禅”。五代十国时佛山禅城、顺德属咸宁县,宋初重新并入南海县。明景泰三年(1452年),敕封佛山为“忠义乡”,属南海县。同年,置顺德县,意为“顺天威德”。明成化十一年(1475 年)置高明县,因原有高明巡检司而得名。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置三水县,意为“三水合流”。民国时期,佛山曾先后设佛山镇、佛山市、佛山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1015日佛山解放,1031日,佛山市人民政府成立。19503月,设广东省珠江专区专员公署,辖中山、顺德、南海、三水、花县、番禺、宝安、东莞8县和佛山市,专署驻地中山县石岐镇。

  195211月,撤销珠江专员公署,设粤中行政公署,辖中山、顺德、南海、三水、番禺、东莞、宝安、增城、博罗、龙门、珠海、新会、高明、鹤山、封开、怀集、高要、广宁、四会、新兴、罗定、云浮、郁南、德庆24县和石岐市,并领导省辖佛山市、江门市。粤中行署驻地江门市。19546月,粤中行政公署由江门市迁入佛山市。

  1956年撤销粤中行政公署,成立佛山专员公署,驻地佛山市。辖中山、珠海、番禺、顺德、南海、三水、新会、鹤山、高明、台山、开平、恩平、花县13 县和石岐市,领导省辖的佛山市、江门市。1958年,佛山、江门改为县级市,由佛山专区领导。1966年,佛山市升为地级市,由广东省、佛山专区双重领导。

  1970年,佛山专区更名为佛山地区,佛山、江门改为县级市。佛山地区辖南海、顺德、三水、高鹤、台山、恩平、番禺、中山、珠海、新会、开平、斗门12县和佛山、江门两市。1974年,佛山、江门两市恢复为省辖市,实行省地双重领导。1980年,成立佛山地区行政公署,辖中山、斗门、顺德、南海、三水、高鹤、新会、台山、开平、恩平10县和佛山市、江门市。

  198361日,撤销佛山地区建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佛山市辖中山、南海、顺德、高明、三水 5县。同年,中山县改为中山市(县级)。19846月,佛山市辖汾江区(1986年易名为城区)和石湾区及南海、顺德、高明、三水4县,代管中山市。19881月,中山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从佛山市划出。19921994年,南海、顺德、高明、三水先后撤县设市(县级),由佛山市代管。

  200212月,撤销佛山市城区、石湾区以及县级南海市、顺德市、三水市和高明市,设立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和高明区。自此佛山市辖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五区。

(市地方志办)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范围和面积】 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邻近深港澳。全境于北纬 22°38′~ 23°34′,东经 112°22′~ 113°23′之间。佛山市域东距西、南距北均约103千米,大致呈“人”字形,总面积为 3797.72平方千米,辖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五区。

  佛山市东傍广州,西接肇庆,南邻江门、中山,陆运、水运、空运交通基础设施齐备,交通便捷。佛山市距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南沙港、广州新火车站车程均在1小时之内。佛山市毗邻港澳,与香港、澳门分别相距231千米和143千米,车程均在2小时左右。沈海高速、广昆高速等主要公路干线穿越境内,广佛、佛开、广明高速公路和广深珠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经佛山而过,佛山一环、珠二环等环城高速环绕穿越佛山市各区。广佛地铁建成开通,贵广、南广铁路佛山段通车,广佛肇城际轨道佛肇段建成通车,佛山机场开通民用航线,佛山市民出行更加便捷。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贯穿全境。佛山市现有通航河流70多条,可通航里程1000多千米,20多个口岸使水上运输四通八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地质地貌】 佛山市地势总体有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大部分地区较为低平,地势起伏较小,以平原为主,为珠江水系之北江、西江三角洲平原,海拔一般小于5米,多在1.24.8米,河汊众多,桑基鱼塘密布,其间零星分布有丘陵残丘和残留台地,丘陵残丘海拔小于100米,坡度15°以下;残留台地海拔一般小于50米,浑圆低平。佛山市西部的高明、北部的三水地区有连绵的山体,为丘陵-低山地貌,地势陡峻,相对高差大,山谷纵横,植被茂密。佛山市最高山峰为高明区杨和镇的皂幕山,海拔805米,三水大塱涡地势低洼,高程-1.7米,为全市最低点。

  在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中,佛山市位于二级构造单元武夷-云开-台湾造山系,经历了各构造旋回的地质演化,形成了佛山市极具特征的地质背景。距今8亿至2300万年的岩石构成了佛山市的坚硬基底,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均有发育,但是以各地质时期的沉积岩为主体。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发育较为齐全、分布广泛,发育的地层有南华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第四系,以古近系和第四系分布最广。佛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平原,属于浅覆盖区,基岩上覆盖着5万年以来形成的松散堆积层,即第四纪地层,厚度一般小于50米,最厚70米,是珠江水系与中国南海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沉积中心沿北东向和北西向呈现出有规律的展布,与区域断裂构造的展布较一致,显示了断裂构造对第四纪沉积的控制作用。大约9000万年前开始发生火山活动,4800万年至3600万年前的火山活动,形成了西樵山、王借岗、紫洞等地的火山岩,岩性主要为粗面岩、玄武岩等,经过后来的风化、剥蚀,造就了今日的西樵山火山地貌景观和王借岗、紫洞等地的火山岩柱状节理地质遗迹。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佛山市范围内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的构造形迹包括褶皱、断裂等,以一组多条断裂构成断裂构造带为特征。断裂构造总体以北东向广州-从化断裂带(南段)、北西向白坭-沙湾断裂带和西江断裂带为主,它们相互切割、复合,构成了本区构造的基本格架。佛山市断裂构造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主要形成期为加里东期至燕山期。佛山市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基底断块的差异升降。

  佛山市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红层孔隙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等,以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不同地区含水量有所差异,总体含水量为中等至丰富。地下水位高,一般埋深12米,连续含水层分布有13层,以微承压至承压水为主,顺德区陈村、伦教、勒流、杏坛和均安一线的东南部为咸水区,佛山市其余地区为淡水区,过渡带为上淡下咸区。

  佛山市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比例也越来越大。

  2015年,佛山全市共有地质灾害或隐患点218处,其中崩塌175处、滑坡35处、地面塌陷6处、泥石流2处;发生地质灾害23处,其中小型崩塌21处、滑坡2处;发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分别为四级预警34次、三级预警8次。

  (贝永辉)

  

  【气候】 佛山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温暖、多雨、湿润,夏长冬短,夏季长达半年之久。四季气候可概括为,夏少酷热,冬无冰雪,春常阴雨,秋高气爽。年平均气温22.5℃,1月最冷,平均温度13.9℃,7月最热,平均温度29.2℃;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月平均以4月的83%为最高;年平均风速为2/秒;年日照时数达1619.4小时,年平均雾日数为 14.5 天,年平均雷暴日 69.8 天。佛山是华南地区龙卷风灾害多发、频发的地方,2006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影响佛山的年平均龙卷风个数为 1.2 个。春夏季常出现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强雷电、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夏秋常有热带气旋影响。年降雨量1681.2毫米,月最多,平均284.5 毫米,汛期(4月)降水量占全年的 80%;年平均雨日146.5天,6月最多,平均 18.2 天;夏季降水不均,旱涝无定,秋冬雨水明显减少。

  由于地处低纬,海洋和陆地天气系统均对佛山有明显影响,冬夏季风的交替是佛山季风气候突出的特征:冬春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冬季的偏北风因极地大陆气团向南伸展而形成,干燥寒冷;夏季偏南风因热带海洋气团向北扩张所形成,温暖潮湿。  春季(35月)。春季白昼渐长,气温和降水量均处在上升时期,天气多变,常出现乍暖乍冷天气。佛山的春天常常是阴雨绵绵,寒风料峭,“连绵春雨湿红棉”,这个季节的雨水是“让人欢喜让人愁”,虽然能滋润万物、洁净空气,但也淹没了阳光的踪影,因此春季又是日照最少的季节。由于缺乏阳光,气温日变化小,总让人感到寒意丝丝透骨。当然,有的年份也会出现春光明媚的景象。另外,春季是冬夏季的交替季节,天气过程复杂,变化迅速,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非常活跃,因此常出现强对流天气。通常从 4 月开始,佛山进入前汛期,月到达前汛期的降雨高峰期,暴雨频发。

  夏季(69月)。佛山的夏季盛行偏南风,丰沛的水汽随南风源源不断输送到上空,为夏季降雨提供有利条件。月仍然是佛山前汛期的降雨高峰期,出现暴雨的机会甚多。 同时,每年的 6月又是热带气旋影响广东的主要时段,所以平均每年有 1个热带气旋影响佛山。全年中 50%60%的雨水集中在夏季,暴雨和热带气旋往往造成严重的灾害。然而夏季的雨又常常是人们翘首期盼的。佛山的夏季天气炎热,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 7 月,全市的月平均气温达 29.2℃;极端的最高气温 39.2℃(2005  7  18 日,南海区测站)。盛夏季节气温高,加上相对湿度大, 更显得暑气逼人。因此,在人们期盼至极时悄然到来的雨水,夹着凉风,带走暑热,滋润心田,无疑是上天最好的馈赠。

  秋季(911月)。告别炎夏,步入凉秋,天高云淡,好风长吟,秋天是一年中最舒适的季节。此时冷空气开始频繁南下,气温逐渐下降,飒飒秋风涤尽胸中的积郁,让人神清气爽。秋天并不是强对流天气和热带气旋活跃的季节,但仍有出现的可能。总的来说,秋季多以晴天为主,少降水。从 9 月下旬至 11 月底平均降水量仅 155.1 毫米,约占全年降雨的 10%,历史上还曾多次出现连续 30 天无雨的年份,秋燥的特点十分明显。  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冬季是北方蒙古冷高压的鼎盛时期,冬季风势力强大,佛山受蒙古冷高压边缘影响,盛行偏北风,受到冷空气的频繁影响,为全年最冷的时期。月为最冷月份,月平均气温为 13.9℃,极端最低气温曾达到-1.9℃,出现在 1967  1 17 日(南海区测站)。在两次冷空气之间也常有一段回暖过程,气温略有上升。佛山常受冷高压脊控制,处于干冷气流控制下,降水最少,有时整月无降水出现,晴好天气多,光照充足。

  (市气象局)

 

  【水文】 佛山市多年平均(统计年限19562000年,下同)径流量27.93亿立方米,多年本地水资源总量为29.45亿立方米。佛山有西江、北江丰富的过境客水,近年平均(统计年限19992014年)入境水量2581.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2602.7亿立方米。

  2015年佛山市降水属偏丰水年,年平均降水量1940.7毫米,比多年平均偏多24.7%;地表水资源量 36.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多29.3%;地下水资源量7.93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多16.4%;水资源总量37.3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多26.7%。全市入境水量3413.9亿立方米,出境水量3441.6亿立方米。

  2015年,受上游水文情势影响,马口、三水(二)水文站入汛偏晚,两站全年第一场洪水均出现在5月上旬。全年洪水场次多,洪峰水位超过3米的明显涨水过程有4次,分别出现在5月下旬、6月中旬、10月上旬、11月中旬。洪峰水位超过2米的涨水过程共5次,汛末及非汛期均有洪水,两站512月水位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年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偏大。

  2015年最大洪水出现在524日:三水(二)洪峰水位6米,洪峰流量11400立方米/秒(超过5年一遇)。马口洪峰水位5.68米,洪峰流量31500立方米/秒。11月中旬的洪水,两站洪峰水位为建站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值,洪峰流量为建站以来历史同期最大流量:三水(二)洪峰水位3.86米,洪峰流量7330立方米/秒,马口洪峰水位3.92米,洪峰流量23800立方米/秒。本年度三水(二)站年平均流量2210立方米/秒,比多年平均值偏大47%;马口站年平均流量8500立方米/秒,比多年平均值偏大21%

2015年共有2个热带气旋对佛山市造成影响,分别是1510号强台风“莲花”和1522号强台风“彩虹”。受“莲花”影响,佛山市出现中到大雨,局部暴雨,未出现明显风暴潮增水。受“彩虹”外围环流影响,造成珠江三角洲地区较强降水和风暴潮增水,佛山市出现3074厘米的风暴潮增水。  受上游来水影响下,全市12个水文站中,有11个站点的年最高水位出现在5月,只有板沙尾站1个站点年最高水位出现在6月;全年最低水位有5个站点出现在1月,其他站点出现在2月。

(刘幼萍) 

 

  资源物产

  【国土资源】 根据2015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2015年佛山市辖区土地总面积为379772.38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202691.02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41401.22公顷、未利用地面积35680.14公顷。农用地中,耕地面积37286.02公顷、园地面积11247.11公顷、林地面积72191.27公顷、草地面积5562.49公顷。建设用地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23209.92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12285.02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建设用地部分)面积5906.28公顷。未利用地中,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地部分)26715.84公顷、其他草地面积 5420.15公顷、其他土地面积3544.15公顷。

  (郭 庆)

 

  【生物资源】 佛山市地处珠江流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的腹地,拥有江河渔业水域面积3.33万公顷,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淡水鱼类46类,主要经济鱼类有青鱼、草鱼、赤眼鳟、鲢、鳙、鲮、鲤、鲫、鳊、鲂等;软体动物有中国圆田螺、河蚬、蚌等;甲壳类动物有日沼虾等;爬行动物有鳖、黄喉拟水龟(石金钱)、中华草龟、三线闭壳龟(金钱龟)等水产动物。截至2015年,全市共有林业用地面积6.77万公顷,市域森林覆盖率34.81%,活立木蓄积527.09万立方米。全市有位于高明区的合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县级)1个。

  佛山物产品种主要有: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红薯、大豆;特色作物有粉葛、雪梨瓜、黑皮冬瓜;特色水果有荔枝、龙眼、香蕉、番石榴、橘、柑、杨桃;油料作物以花生为主。

(许锦华)

 

【矿产资源】 佛山市地层发育较齐全,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良好,银、铅、锌、岩盐、石膏、水泥用灰岩、建筑用花岗岩、砖瓦用页岩等矿产资源较丰富。至2015年,全市发现矿产53种、矿床()327处,其中大型矿床11处、中型矿床24处、小型矿床52处、矿点240处。矿产种类有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汽矿产,已查明有储量的矿产40种。

(郭 庆)

 

【水资源】 佛山是典型的三角洲河网区,西江、北江及其分流河道贯穿全市,内河涌纵横交错。河流水面积有347.04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9.1%。  2015年,佛山市年降水量为1940.7毫米,比常年(多年平均,统计年份为19562000年)多24.7%,属丰水年;地表水资源量36.1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9.3%;地下水资源量7.93亿立方米,比常年多16.4%;水资源总量37.3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6.7%。全市入境水量3413.9亿立方米,出境水量3441.6亿立方米。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629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84万立方米。

(刘 勇)

 

  【土特产品】 佛山土特产品丰富,全市各区都有各具特色的产品。其中出名的有:禅城的佛山盲公饼、酝扎猪蹄(佛山扎蹄)、佛山柱候鸡、石湾米酒、佛山应记云吞面、海天豉油、豉味玉冰烧等;南海的西樵大饼、平洲福肉饼、九江煎堆、南海麻奢狗肉、盐步秋茄、平洲金丝柚、平洲石硖龙眼、官窑石碣西瓜、九江双蒸酒、官窑马蹄、南海沙溪马蹄粉等;顺德的大良双皮奶、龙江煎堆、大良膏煎、伦教糕、顺德鱼生、大良、南乳肉等;高明的合水粉葛、对川红茶、三洲黑鹅、合水肉姜、更楼肉姜、杨梅金皇芒果、合水西瓜、山桔、青梅等;三水的大塘黑皮冬瓜、乐平雪梨瓜、乐平小宝西瓜、三水家乡米醋等。其中,大塘黑皮冬瓜、乐平雪梨瓜、合水粉葛、豉味玉冰烧、九江双蒸酒等获国家地理标志。特色旅游产品有石湾公仔、佛山香云纱(莨纱绸)、南海刺绣(粤绣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大良鱼灯秋色等。其中,石湾公仔和佛山香云纱获国家地理标志。

  (陈森平)

  

  历史人文

  【千年古镇】 佛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考证,佛山的历史起源于现禅城区石湾镇街道澜石区域,距今约45005500年前,百越先民沿西江、北江到此繁衍生息,以渔耕和制陶开创原始文明。唐贞观二年(628年),因在城内塔坡岗上掘得3尊铜佛像,人们认为此地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季华乡为“佛山”。

  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明清时,更是发展成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大聚”,陶瓷、纺织、铸造、医药四大行业鼎盛南国。清末,佛山得风气之先,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先后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新式缫丝厂和第一家火柴厂。

  【传统文化】 佛山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岭南传统文化。佛山素有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广纱中心、岭南成药之乡、南方铸造中心、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形成了秋色、“行通济”等独具特色的民俗。

  佛山是“南国陶都”“中国陶瓷名都”,制陶工艺源远流长,自古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柴烧龙窑,薪火相传至今500多年,被誉为“陶瓷活化石”。

  佛山是“南国红豆”粤剧的发源地,诞生了粤剧艺人的代称——“红船子弟”和粤剧最早的戏行组织——琼花会馆。2004年举办的琼花粤剧艺术节,使佛山呈现古人描绘的“红船泊晚沙,万人看琼花”的盛况。

  佛山是“岭南成药之乡”,产品种类齐全的古方正药历史有400余年,涌现了“黄祥华”如意油、“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号名药。

  佛山是“武术之乡”“武术之城”,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现在世界上广泛流行的蔡李佛拳、洪拳、咏春拳等均发端于佛山,著名武术大师黄飞鸿,咏春宗师梁赞、叶问,影视武打明星李小龙等祖籍及师承亦在佛山。

  佛山是“狮艺之乡”,是南狮的发源地,是首个“中国龙狮龙舟运动名城”。近年来每年一度的“狮王争霸赛”吸引了国内外广大武术、体育爱好者参与。禅城区是“中国龙狮运动之乡”,南海区西樵镇是全国唯一“中国龙狮名镇”。佛山的铸造业始于西汉,到明代,佛山的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南中国冶炼中心,以至“佛山之冶遍天下”。张心泰在《粤中小识》中道:“盖天下产铁之区,莫良于粤,而冶铁之工,莫良于佛山。”

  佛山是珠江三角洲民间艺术的摇篮,孕育并保留了大量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民间艺术及民俗事象。狮舞、粤剧、龙舟说唱、佛山木版年画、广东剪纸、石湾陶塑技艺、佛山狮头、香云纱染整技艺、祖庙庙会、佛山秋色、十番、人龙舞和佛山彩灯等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月十六“行通济”始于明末,盛于清乾隆年间,延续至今并逐渐被赋予慈善等现代色彩,每年吸引数十万群众参加,200多年来还流传着“行通济, 无闭翳”的谚语。全市各地方还有各种不同的习俗,如官窑的“生菜会”、罗村的“乐安灯会”等。

  佛山是珠三角“美食之乡”,是粤菜发源地之一,有“食在广东,厨出凤城”之说。一直以来,佛山以其民间食谱丰富、茶楼食肆林立、烹饪技艺精良而蜚声海内外。2004年和2011年,顺德区和佛山市先后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国厨师之乡”“中国粤菜美食名城”。201412月,顺德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美食之都”。每年举办的“佛山美食欢乐节”,成为集美食、旅游、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盛大旅游节庆活动。

  【历史名人】 佛山市人文荟萃,人才辈出。

   封建社会前期,广东出过九贤人,后人都尊他们为先贤,其中佛山占了四位:战国时南海人高固,东汉时南海人疏源,西晋南海人王范,晋代南海人黄恭。

  自唐至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佛山有文进士786人,武进士98人,举人近4000人。其中文状元5人、榜眼3人、探花3人、会元7人、解元25人。广东先后出过9位文状元,佛山占5位,澜石黎涌村的简文会,是南汉乾享四年(920年)的状元;南海人张镇孙(今属顺德)是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的状元;与简文会同村的伦文叙,是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状元;顺德人黄士俊,是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的状元;顺德人梁耀枢,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的状元。

  封建社会到朝廷做官的佛山人,很多都尽心为国出力、为民办事。广东先后出过6位宰相,佛山占3位,如南海人方献夫(明嘉靖年间宰相)和顺德人黄士俊(明崇祯九年宰相,后再任南朝桂王宰相)等。另外,佛山人戴鸿慈是清宣统年间协办大学士,以“诤言”名世。佛山人庞尚鹏,历经明朝嘉靖、万历两朝,官居左副都御史,敢于与贪污腐败的官吏作斗争,民谣赞他“亮如水,猛如虎”,称他为“庞铁面”,当代人认为他是封建社会杰出的经济体制改革家。三水何维柏,生活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官至尚书,敢于犯颜直谏,阻止皇帝几次劳民伤财的工程,坚决与奸臣严嵩作斗争。

  在岭南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做出巨大贡献的佛山人如繁星闪烁。明朝诗坛“南园五子”,佛山占其二(孙蕡、王佐);嘉靖年间“南园后五子”,佛山占其三(梁有誉、欧大任、吴旦)。万历年间的区大相,对岭南诗派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被誉为“粤东诗派皆宗海目”。此后,有“岭南三大家”之陈邦彦、邝露;“岭南后三大家”之陈恭尹、梁佩兰;“岭南四家”之黎简、张锦芳、黄丹书,以及“岭南近代四家”之黄节、罗惇曧。绘画方面,有广东现存最早的古典绘画作品的作者、南海人颜宗,有明代开创水墨写意新派的林良,有“开启广东画坛新时代”的黎简,以及杰出画家苏仁山、苏六朋。近代则有被称为独树一帜的“新写实主义”画家的黄少强。文学小说创作方面,有《粤讴》的创作者招子庸,有近代小说巨子吴趼人。佛山是粤剧的发祥地,著名的粤剧艺术家有开粤剧改良先声的黄鲁逸,有“广东梅兰芳”美誉的千里驹,粤剧五大流派薛(觉先)、马(师曾)、桂(名扬)、廖(侠怀)、白(驹荣)都是佛山人。佛山是著名的“武术之乡”,在海内外影响广泛的武术名家有梁赞、黄飞鸿、叶问和李小龙等。

  教育科技方面,有撰写童蒙课本《三字经》的宋末区适子;在西樵山设书院读书讲学,使西樵山成为远近闻名理学名山的明代霍韬、方献夫以及新会人湛若水;与陈澧并称广东大儒的清代朱九江;被称为广东第一位科学家的邹伯奇;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的中国第一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地处南海之滨的佛山,得风气之先,有一批广东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人。南海人黄衷,嘉靖十五年(1536年)写成《海语》一书,是广东第一部影响较大的记述海岛及关于海外书籍。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接种牛痘法传到澳门,南海人丘熹在澳门行医,亲身试种,鼓励亲友试种,效果甚佳。基督教由澳门传入内地后,高明人梁发在1823年成为第一位华人牧师。顺德人梁廷枏,1844年先后写成《夷氛闻记》《海国四说》,介绍欧美各国的情况。

  鸦片战争后,一批爱国文人、华侨,学习西方工业革命的成功经验,办工厂,兴实业,使佛山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重要诞生地。他们之中,有创办中国近代首家民族资本新式企业——继昌隆缫丝厂的陈启沅;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机器造纸厂——宏远堂机器造纸公司的钟星溪;创办机器制造厂、生产出第一台国产柴油机的陈沛霖、陈拔庭、薛文森;创办南洋烟草公司、与英美烟草公司竞争的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同时,产生一批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以拯救中华民族为己任,寻找救国富民之路的仁人志士:较为突出的有合著《新政真铨》一书的何启、胡礼垣;发动和领导戊戌维新运动的康有为;与孙中山并称“四大寇”的尢列;追随孙中山,继承中山遗志,为革命做出杰出贡献的何香凝。黄花岗72位烈士中,佛山就有13位。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一批杰出的佛山儿女,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他们中有广东中共党组织的创建者之一“高明三谭”(谭平山、谭植棠、谭天度)、党的好女儿陈铁军、被彭湃誉为“红色花木兰”的区夏民、参加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的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黄甦、大革命时期就组织农民武装与反动势力斗争的吴勤。

  此外,跌打名医李广海,能工巧匠黄炳、陈渭岩,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刘传等佛山杰出人物,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

(市地方志办)

  行政区划

【综述】 佛山市总面积3797.72平方千米,下辖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5个区。全市共有21个镇、11个街道。其中,禅城区面积154.1平方千米,辖南庄1个镇和祖庙、张槎、石湾镇3个街道;南海区面积1071.6平方千米,辖大沥、里水、狮山、丹灶、九江、西樵6个镇和桂城1个街道;顺德区面积806.6平方千米,辖乐从、龙江、杏坛、均安、北滘、陈村6个镇和大良、容桂、伦教、勒流4个街道;高明区面积937.8平方千米,辖杨和、更合、明城3个镇和荷城1个街道;三水区面积827.7平方千米,辖芦苞、大塘、白坭、乐平、南山5个镇和西南、云东海2个街道。

  【地名管理】 2015年,佛山市依法审批命名建筑物、住宅区126宗,更名7宗;道路、街巷命名274条,更名3条。推进地名普查工作,在全市域采用大比例尺地图进行地名普查,组织市直相关单位及各区、镇(街道)分管地名普查工作的民政业务骨干开展佛山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业务培训,并扎实开展地名普查宣传工作。完善路街牌设置维护,各区及时对丢失、损坏的路街牌进行修复和重新设置。

  【边界管理】 2015年,佛山市组织开展第三轮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完成市级界线“广州-佛山”线及区级界线“禅城-南海”线、“高明-三水”线联检工作。开展创建平安边界活动,制定《2015年度佛山市“平安边界”创建工作意见》。全面落实市、区两级行政区域界线签约委托管理制度。加强与边界沿线的兄弟市、区、镇(街)平安边界共建活动,贯彻落实联席会议制度、联谊互访制度、情况通报制度、矛盾排查制度、纠纷调处制度和边界纠纷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简称“五制度一预案”),携手推进基层平安边界创建。开展各级界线管理工作大检查,实地检查界线、界桩日常管护情况,排查纠纷隐患问题。更换陈旧破损界桩,其中“佛山 -清远”线更换7个,“佛山-云浮”线更换3个。及时重新埋设“佛山-中山”线被毁坏的5A界桩。

(吕龙锋) 

  人口语言

  【人口】 至2015年年末,佛山市总户数为116.8万户,比上年增加0.5万户,增长0.46%;全市总人口为388.97万人(注:根据公安部调整统计口径后的标准,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360.78万人、乡村人口28.19万人),比上年增长0.87%。全市总人口中,禅城区总人口 61.76万人、南海区总人口128万人、顺德区总人口128.49万人、高明区总人口30.12万人、三水区总人口为40.6万人。全市总人口中,男性193.12万人、女性195.85万人。全年出生登记5.6万人、死亡注销3.0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69‰;迁入2.69万人、迁出1.27万人,人口机械增长率为3.67‰。

  至2015年年末,全市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口457.23万人,同比增加7.66%;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五区的外来人口分别为58.86万人、212.08万人、147.5万人、15.55万人和23.24万人。

(杨建梅)

 

  【语言】 佛山市推广使用普通话,境内方言主要为粤语。

  佛山方言的类别与分布:佛山境内粤语处于强势,客家话属于弱势,仅通行于三水、高明、南海部分区域。禅城区域大致等于佛山原来的市区,通行粤语,无其他方言。南海绝大多数居民使用粤语,仅有和顺鲁岗的北洲和猛冲、松岗唐联的燕溪、松岗显子岗的大坑等村落有约1000人使用客家话。按照特点的不同,南海粤语可分为五小片:一是桂城片,位于南海中部;二是大沥片,位于南海东部;三是官窑片,位于南海北部;四是九江片,位于南海南端;五是沙头片,位于南海西南部偏东。以上粤方言属于珠三角片(南番顺小片),但在桂城西约的岐阳与健龙、桂城东二的新村、桂城叠南的乐庆有居民使用四邑片粤方言,但不足1000人。九江镇的西岸为鹤山、高明所包围,语言较复杂,其中八村及六村的新地、下舍通行鹤山茶山话

  (茶山话归属暂不详)。顺德基本属于纯粤区,顺德粤语可分为五小片:一是大良片;二是陈村片;三是桂洲片;四是龙江片;五是均安片。其中龙江粤语接近四邑片方言。三水以粤方言为主,客家话则通行于迳口、六和、大塘、范湖等地的部分乡村。三水粤语分为五片:一是西南片;二是芦(苞)塘(大塘)片;三是金(本)白(坭)片;四是迳口片;五是南(边)范(湖)片。高明多数地域使用粤语,只有合水西部的官山、鹿田少数乡村使用客家话,使用人口30004000人。高明粤方言的内部分片则大致为三片:一是以明城话为代表的中、西部方言,使用范围包括明城、新墟、更合等区域;二是以西安话为代表的北部方言,通行地域包括西安、三洲、富湾;三是以人和、杨梅为主的南部方言。

  (淦述卫)

  民族宗教

  【综述】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佛山市有少数民族52个,常住人口25.9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3.6%,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了75.5%,其中1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14个,分别是壮族132263人、土家族37384人、苗族27688人、瑶族22111人、布依族9463人、侗族8946人、彝族3801人、回族2889人、白族1967人、土族1772人、满族1343人、黎族1275人、仫佬族1218人、仡佬族1006人。少数民族人口来自全国各地,分布在全市各镇(街道)。  至2015年,佛山市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4个宗教。市一级宗教团体(按新的宗教团体统计口径,天主教、基督教两会分别按1个算)有4个:佛山市佛教协会、佛山市道教协会、佛山市天主教爱国会、佛山市基督教两会(三自会和协会)。区一级宗教团体有7个:禅城区佛教协会、禅城区基督教三自会、南海区道教协会、顺德区佛教协会、顺德区天主教爱国会、顺德区基督教两会、三水区基督教三自会。全市有宗教活动场所56个(佛教寺院17个、道教宫观6个、天主教堂12个、基督教堂点21个),教职人员280人,信教群众15万多人。

  2015年,佛山市少数民族人士担任市、区两级人大代表10人、政协委员13人,宗教人士担任市、区两级人大代表5人、政协委员25人。

  2015年,佛山市民族宗教工作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加强和创新宗教事务管理,促进民族宗教领域稳定。召开全市民族宗教工作会议,学习贯彻全省会议精神,推进民族宗教工作的开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系列活动,促进社区各民族群众团结互助,推进仁寿寺改造提升工程建设,推动宗教界开展各项公益慈善活动,发挥宗教在促进佛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宗教界全年开展扶贫慈善活动捐助合计100多万元。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2015年,佛山市开展民族团结创建进社区、进企业活动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系列活动,扩大民族团结的宣传。一是在各种媒体上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印制宣传资料,发放到各镇(街道)、社区等。二是举办“民族大团结创建幸福家——里水沙涌社区幸福之家DIY创意大赛”和“梦里水乡·和善家园”国庆民族嘉年华暨“情暖夕阳”庆重阳文化活动、“同在蓝天下民族大团结——里水沙涌国庆嘉年华”活动、“越运动越健康——里水沙涌最快乐运动嘉年华”活动等,把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延伸到社区。三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企业创建活动,与有少数民族员工的企业联合举办各种活动,促进民族团结。

  【宗教团体建设和宗教活动】 2015126日,佛山市基督教召开第五次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市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和市基督教协会新一届领导班子,顺利完成换届工作。923日,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在禅城区鲤鱼沙堂隆重举行纪念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65周年活动,邀请省基督教两会的牧长回顾中国基督教三自运动的爱国历史,坚定走独立自主自办道路,参加活动的信徒800多人。2015年,市基督教两会按立牧师 1名和长老1名。  同年,南海区西樵山云泉仙馆举办“西樵山‘大仙诞’文化节吕祖巡游”活动、宝峰寺举办南海观音文化节活动、三水区佛教本焕寺举办“三水首届佛教文化节”等,积极弘扬宗教传统文化。

  (梁礼臻)